枞阳城东的大青山,自古以来就是枞阳人心目中的宝山,山势雄伟,栖峙高深,奇峰异石,壑幽谷窈,山中人文景观到处可见,容道家文化、释家文化、儒家文化于一山。
大青山有三条山脉走向,一条是从西边青龙山山峰,峰下有青龙庵,一直延伸至红叶岭,山脉水系流入羹脍赛湖;一条是从会公岭到老虎洞,经飞蛾山,山脉水系东南向流入神灵赛湖;中间一条是南面鸡冠山岭到小青山,再到下面仙人山,据说九华老爷当年就是从仙人山落脚,留下一只印掌后,跨越会公岭,在岭下石屋顶上再落下一脚,石屋顶上也留下了一只菩萨印掌。
东晋年间,高僧清供云游至青山,见山中有天成石屋,便隐居石屋潜心修佛,后来在石屋旁扩建佛殿,名之为“石屋寺”。
相传元代至元年间,裴仙道人住青山石屋寺修道,得炼丹秘术,常邀道友在石屋后方山峦间交流炼丹心得,因此石屋寺后主峰得名为会公岭,明代著名学者方学渐在《迩训》中记述:“元裴道人,至元间居桐城石屋寺,得修炼之秘,相传有乌鹊为扫地,白驴为化米,常会仙侣讲丹术,因名其地曰会公岭。解化之旦,山下数百家皆有裴道人乘白驴诣庭辞别,今丹炉跡存,人称裴仙人。”裴仙人修得道家秘术,有乌鹊为之扫地,白驴为之化米,成仙之日,骑上白驴与众乡邻辞别,然后在两位弟子的护送下,于会公岭羽化登仙去了。留下白驴常卧寺下,经年化为白石;弟子二人,感恩师父的谆谆教诲和对师父的切切思念,日日在山中向着仙人升天的方向翘首瞻望,竟在峰下小山顶上化为两座耸立的顽石,后人称之为“大瞻石”、“小瞻石”。
会公岭下的天成石屋,是大自然用神来之笔在半山腰间点划出一平面巨石覆盖在几块石柱之上,形成了一间宽敞的石屋,走进石屋,这里的清静,顿时让人有种超然脱俗的感觉。
石屋在明代是青山何氏学舍,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从这里走出了何如申、何如宠兄弟两位同榜进士,何如申仕至浙江右布政使,何如宠仕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为世人传为佳话。晚清时期张姓夫子在《初夏题何家庙学舍二首》(庙在桐城南乡会公泉水岭)中写到“山势九迴合,斋当石壁东;树深时隐日,谷邃自生风。”应是山有灵气人自华的缘故吧,在会公岭修道可以得道成仙,于石屋中读书可以入朝为相。
自会公岭西北面一秀峰,环抱着由南麓小青山而上的鸡冠岭,鸡冠岭的峰顶而下的山脊长出一排排立石,延伸至谷中,排列有致,状如鸡冠,人称此山峰为鸡冠岭,可惜的是鸡冠石最近已被青山风力发电工程修路时毁灭了。
鸡冠岭下是九龙山谷,谷幽壑深,三面环山独南面而开霁,云雾时笼其间,古柏修竹成列,鸣泉淙淙,满谷奇石堆砌,小石屋、卧椅石、葫芦石错落其间。在鸡冠石下方,至今仍可见有一平整场地,听说是汪氏道长遗留下来的道场,据传汪道长当年受到何氏族人的邀请,来此谷中修炼,汪道长道行高深,以无为、不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教化乡邻,乡邻尊称他为汪圣人。
明嘉靖年间,青山何氏六世祖、大明御医何云峰晚年来到小青山隐居,当年九龙庵道观销沉已久,何云峰老人制砖垒石,甓为山房两进,左边设为族中义塾学舍,延师训导族中弟子,开启了青山何氏族中创办义学的先河。右边设为祠堂,并遗言“吾其长息于斯乎,基焉祠焉。”并且在山房后崖石上留下九龙祠十景手迹《玉屏》,其中就有两景为“裴仙故跡”和“汪圣遗踪”。
清顺治年间进士何采(1626-1701),在《忆青山九龙山房》中写到“石径参差路九盘,柱头华表列巑岏;书田旧识先人业,籫履今遗后代安;山上长松悬曲儿,门前翠柏映雕栏;何时更醉中秋月,一带江山屋里看。”青山是佛山,于山中可清心养性;青山是道山,于山中可离境坐忘;青山是文山,于山中可咏史怀古。(何阳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