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是大自然赐予老桐城南乡的一座地标,他的一沙一石都烙印着历史脉络,一花一木都散发着人文气息。其文化内涵丰沛,儒、释、道文化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青山文化圈。
01儒教文化
大青山儒教文化,远可追寻至汉武大帝南巡射蛟于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枞阳自此名显于世,加之置县,文教始兴;近者可溯明太祖在大青山设立社学。据《枞阳县志》记载,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朱元璋击败浮山寨赵普胜部将胡总管,并追捕于大青山。朱元璋在其部下夏煜(明股肱大臣,生前曾率兵扎营于大青山一带,身后墓葬于大青山东南麓松园村)营中养精蓄锐后一举攻破赵普胜枞阳水寨。连城湖一战的胜利,为大明江山扭转了局面。朱元璋登基后感恩枞阳山水,于洪武八年(1375年)颁诏天下,率先在枞阳大青山等地设社学,延师教化寒门学子。
至明朝中叶何氏第六世祖、御医何云峰(1506~1576)为倡扬儒家学说,在自己修炼之所创立“九龙学社”,此举比同宗何唐(1521年)迟,但比方学渐(1593年)、童自澄(1593年)授徒讲学年间早。云峰公过世后,吴应宾弟吴应寰曾在大青山石屋授徒讲学,其得意门生如明末著名宰相何如宠及其兄长何如申。吴应寰为大青山文化圈的儒家文化揭开崭新的篇章,开启了青山何氏家族文化的新纪元。
此后,何如宠的同门师弟吴应宾(方以智的外祖父)的门生、中国古文泰斗姚康,迫于家境寄居于石屋——相国书庐,授徒讲学,名扬天下,一时桐城四乡名流学士纷纷前来与姚康一起研学。姚康不仅为大青山文化涂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更为桐城派培养了后起之秀。
姚康的父亲姚一邃,明代秀才,英年早逝。姚康由母亲吴氏守节抚养成人,自幼聪慧,在老师吴应宾的悉心指导下,博通经史,尤多著述,文章崇尚司马迁豪放流畅。他性恬淡,不屑于做官,但在文坛影响深远。明末启蒙读本《龙文鞭影》中的“休那圹碣”典故,讲的就是姚康自题圹碣,其联云:“吊有青蝇,几见礼成徐孺子;赋无白凤,免得书称莾大夫”。
何如宠十分赏识姚康的才华,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便延请姚康为幕僚。姚康进京后见朝局动荡,两党争斗激烈,预知大明气数将尽。他急流勇退,重操旧业。直至新任相国史可法镇守皖城,因早闻姚康贤名,特单骑奔赴枞阳,大有三顾茅庐之意,感动姚康,于是姚康就任于史可法军帐之下,担当起奏章起草和书记职责,不久因病辞归,隐于官桥黄公山下竹隐庵。
吴应宾外孙方以智的异姓兄弟钱澄之,少年就读于大青山石屋寺。钱澄之和方以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东南郊游又同拜在宰相何如宠门下。他们年轻时为研学往来于大青山与在陆山庄,中年明末清初又是复明大业的中坚力量,晚年归宿同为大明遗民,被迫披缁于佛门。他俩毕生著述很多,并被大清王朝收录于《四库全书》,诗文造诣为桐城派的形成起到了铺垫与引领的作用,被后人尊崇为桐城派鼻祖。钱澄之墓葬于大青山东南破罡桃花山。桐城派三祖之一方苞尊钱澄之为师,并为钱澄之题墓铭志,盛赞钱澄之才学、胆识与气节。
据文史研究员钱王刚在《钱澄之传》中表述,当时在青山学社就读的还有钱澄之兄弟四人、何如申少子何应珏、吴道凝从侄吴德操、方大美之孙方畿等。
桐城派中坚人物刘大櫆晚年寄居于枞阳,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师范大学教授、《刘大櫆传》作者朱洪在传中介绍,其祖坟亦葬于大青山东北面。大青山举人王灼与姚鼐同为刘大櫆的门生,王灼从刘大櫆学习8年,大获教益,后设馆歙县,影响很大。桐城派支流“阳湖派”的创始人——张惠言便是他学生。王灼一生著述甚多,被尊称为乾嘉最活跃的作家之一。其墓葬于大青山南麓。
江有龙字若度,号涵斋,今大青山东麓人。与刘大櫆同攻古文学,深研经说,博精史鉴。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举博学鸿词,以优贡的身份肄业国子监。乾隆九年(1744年),考取应天副贡生,授江宁教谕。适遭亲丧,哀痛过度,卒年45岁。著有《毛诗解义》《左传分注》《四书纂要》《两汉书论注》。
据程氏家谱载,清末淮军名将程学启为大青山南麓北圣庙人。程学启原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属,守安庆。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曾国藩弟曾国荃以其母亲为人质逼迫程学启降清。从曾国荃后献计破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从李鸿章,官至南赣镇总兵。没有程学启的英勇善战,就没有曾国藩、李鸿章独掌朝纲。程学启感到可悲的是,他辅佐了一位朝廷的傀儡,代表清政府签下了近三十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生立下的汗马功劳,交给了猜忌他的曾国藩——桐城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大青山何氏家风影响深远。明清期间何氏“一门七进士,兄弟同科中”。清末至明国,可谓是人才辈出,举不胜举。最著名的有李光炯、许奉恩、何则贤、何其巩、何晓履、何子诚、许孔璋、疏宏等名流爱国人士。
02禅修文化 东晋建元初(343年),高僧青洪禅师云游至此,见大青山深秀颖厚,石屋宽敞,四季如春,便以此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上,潜心研究佛理。他四处化缘,募得银两,在石屋西侧扩建佛殿,名为“青山石屋寺”。 相传唐代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浮江来到枞阳。见大青山穹窿江表,拟择地而居,潜心修行。据说他那时虽已六十岁,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后因禅门文化发展所需,地藏菩萨迁居于九华山,大青山由此与九华山结下不解之缘,可惜“文革”期间一群造反派拥进石屋将其塑像销毁。 明代正统初年,西蜀圆态和尚重建庙宇,香火日盛,“青山小九华”的美誉名扬天下。其后兴衰轮替,延续至今。 民国年间,僧释真达为石屋寺住持,他除悉心研究佛学外,尚习中国传统武术及歧黄之术,慈悲为怀,武德高尚,并在革命战争年代与我党地方领导人结为至交,多次冒险接待和掩护革命者,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寺左厢房后有一眼“龙隐灵泉”,据说真达大师于1958年为了解决群众干旱季节(秋旱四月)吃水困难的问题,四处探寻泉源,终于在竹园脚下亲手掘得此泉。泉水常年汩汩不断,味极甘美,有诗赞道:“龙隐千古石不开,大师真达破尘埃。从兹佛地无干旱,一眼清泉立井台。”“龙隐灵泉”从此成为青山十六景中之一景。 1987年,真达住持将多年募捐积蓄重加修葺了庙宇道场,目前石屋寺佛像依然,梵音远扬。佛殿原有三重,均为是清代建筑。殿壁间遗存的6块碑刻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及它走过的沧桑历程。 近代很有声望的诗人、教育家、书法家方守敦,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吴汝纶往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后,力助吴氏创立桐城学堂,支持陈独秀在安徽兴办公学。1904年与李光炯等创办芜湖安徽公学。1939年与姚孟振等重印《桐城续修县志》。酷爱书法,隶书碑体皆具风韵。大青山十六景之“石柱仙题”上的“任重”二字便出自其如橼之笔。 03道教文化 关于大青山道教文化起源,方学渐《迩训》中有明确记载:“元裴道人,至元间居桐城石屋寺,得修炼之秘。相传有乌鹊为扫地,白驴为化米,常会仙侣讲丹术,因名其地,曰:会公岭。解化之旦,山下数百家皆有裴道人乘白驴诣庭辞别。今丹炉迹存,人称曰裴仙。”由此可见,大青山道教文化起源于元至元(1264~1295)年间。 据九龙庵“玉屏十景”中“裴仙故迹”“汪圣遗踪”两景点的先后顺序来看,“汪圣遗踪”应迟于裴仙修炼时间。又据大青山村庐江郡汪氏第92代后裔汪飞介绍,“汪圣人”得正一派传度授箓,成为法坛上与“神灵”沟通的玄门弟子。故而受同郡何氏族督相邀,由庐江迁居于现在的九龙庵旧址。若干年后汪氏族人迁居现在的大青山村汪庄。 从《迩训》记载与何氏一世祖肇基大青山时间(1343年)上看,裴仙道人与何鼎相差半个世纪,完全可以了解裴仙生平事迹,并延传于后世。再根据汪圣后裔汪飞口述内容可知,汪氏迁居大青山迟于何氏,故而“汪圣遗踪”迟于“裴仙故迹”。 据前辈相传,清末汪圣道人后裔汪晓旭(汪飞的曾祖父),因其法术精湛,袖里乾坤变化多多,被里人雅称“大衫袖”。一次,乡里某人食鱼不慎,鱼刺卡住食管数日不愈,四处求医不解,最后不得不登汪府大门。汪晓旭视之,取出砚墨与黄纸,口念符语,笔画符文,毕,后取一箸,刀断其三节与符文同放瓷碗中焚烧,最后一边口念符语,一边添加适量的水,搅动符灰烬使其溶于水,叮嘱患者一口喝下碗中所有。患者看碗中三节竹箸依然完好浮于水面,甚惧。但在“大衫袖”再三叮嘱下,患者鼓足勇气一口气将碗中所有全都喝下。俄顷,患者果然恢复如初,没有了一点不适感。 此中故事,我们可以领略到当初“汪圣人”道法是何等博大精深,延传数百年至“大衫袖”还依旧神通广大。“汪圣人”之称实不虚也。 他的符咒现已失传,他的继承人何友(招赘)仍然身心顺理﹐唯道是从,现任枞阳县宗教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据说何氏第六代祖何云峰,从小就耳闻大青山西北麓,乃羽人离境坐忘、安身自然、修炼得道之地。他致仕隐居梓里,为得这方天地灵气,决定在消沉已久的道观即“汪圣遗踪”处筑室三重成庵。庵成后,他一边潜心钻研儒学、授徒讲学,一边打坐参修、闭目清心、悟道修仙。为彰显道家之大方,修九道缠龙立柱牌坊,从山脚迂回而上,九龙庵自然成了福地洞天。 云峰公修道到何等程度已无从知晓,但办学社授徒有《九龙庵学社碑》可证。碑云:“岫(云峰)藏祠之左建立义塾,子姓纯良者,俾延师训导之......”,“捐田亩市租,助子弟膏火、束脩之资”。此义举受到族人普遍称赞。 总之,大青山历史文化悠久,儒佛道并存的格局又使其丰厚多彩,其形成的文化圈辐射区域甚广,各方面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江润忠)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