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山浮水上,风光奇绝,环境清幽,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枞阳历史名人中,像左光斗、方以智、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不止一次地在自己的著述中表示要终老于此的愿望。
说起方苞与浮山,要先从他的挚友左未生说起。左未生,左光斗季孙,他听说方苞因“《南山集》案”被牵连下狱,乃北上探望。到了京师,幸运的是,方苞已经获释。相聚数月后,左未生要南归,方苞不舍,作《送左未生南归序》相送。在这几个月的相聚中,左未生向方苞说起家乡的浮山、白云岩风光之胜,并相期于彼筑室读书。方苞在《再至浮山记》一文的开篇就写道:“昔吾友未生、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 ”清康熙已丑年(1709),方苞第一次游浮山,住持宗六上人作陪。
清雍正二年(1724年),方苞获假一年,得准回乡办理先人坟墓改葬等事宜。此时,他的好友左未生已死。方苞倍感凄凉,在宗六和尚陪同下,再次游览了浮山。他由浮山“路远处幽”而感慨人的际遇,“能常保其清淑之气”,不为声名所累。其实,他是有感于自己九死一生的政治命运,提出做人应常葆清淑雅洁之气。这是方苞经历“《南山集》案”后九死一生后的自警自达,是因浮山而引发的对人生真谛的深彻感悟。
方苞是一位谦逊隐忍、谨守清操的君子。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如兰,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常保清淑,将现实里的遭遇和苦难,化为人生中的一缕幽幽清香。(谢思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