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小的洞穴更是不计其数,那座以王阳明名字命名的阳明洞隐藏于山林深处,游人难得一见。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
在会圣寺右侧,有一处峡谷,名叫潜龙峡。峡谷内的竹林里,有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沿着这条小径,西行数十步,就会看见离地面数丈高的山岩石壁上,有一座神秘的洞口。这就是阳明洞。因洞口向阳,得日照最早,故又叫朝阳洞。
进入岩洞,石壁上刻有王阳明《寄题浮山》诗二首,品相相当完好。第一首诗云:“见说浮山麓,深林绕石溪。何时拂衣去,三十六岩栖。 ”第二首诗云:“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为选一岩奇。 ”
两首诗都表现了王阳明对浮山风光的向往和赞美。他听友人描绘浮山风光绝伦,称冠江南,就有了欣然往之的想法,并和友人相约,浮山三十六岩,替我择最奇绝的一座,待他日前来隐居。
枞阳人齐之鸾对王阳明有救命之恩。明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王朱宸濠于南昌起兵谋反,攻占了九江等地,然后率军直扑安庆,准备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南京。武宗皇帝御驾亲征,前来讨伐,齐之鸾随军登记军功。当时,王阳明担任提督南赣军务都御史。他此前早已洞察宁王的阴谋,并在暗中防备。宁王起兵叛乱时,他迅速召集南赣各州县兵马,占领了南昌。叛军已屯兵于安庆城下,见南昌失守,只好回师,很快被王阳明率军击溃,宁王被生擒。让王阳明做梦也没想到的是,朝中奸佞之辈嫉妒他的功劳,竟然诬蔑他与宁王同谋。王阳明眼看就要蒙受奇冤,齐之鸾来到武宗皇帝面前,以全家人的性命担保,证明王阳明的清白。在齐之鸾的说服和争取下,王阳明终于免祸。
一代大儒王阳明,他的诗,他对浮山的热爱,心愿和向往,镌刻在山岩上,留存于时空深处,成为无数游客向往的风景。(谢思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