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镇始建于春秋,因水陆交通便利,逐渐形成街市。在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县治设在枞阳镇,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上是长江北岸重要的港口和商埠,汉为枞阳县治,梁陈为枞阳郡治,南宋末一度为桐城县治。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桐城县设东、南、西、北四乡,枞阳镇为南乡首镇。至明清位列桐城县四大名镇(枞阳、汤沟、孔城、练潭)之首。2020年3月,入选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起始点即位于枞阳镇南江口。
关于“枞阳”县名由来,说法有三:(1)从古宗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曰:“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2)《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3)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的这段河流,命名为“枞川”。因县城坐于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西汉元封五年置枞阳县;隋,阴安县并入枞阳,属熙州;开皇十八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扬州同安郡,县治设在枞阳镇。唐至德二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
1947年1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枞阳镇属桐庐县。1949年2月18日,中共皖西二地委决定,将旧制桐城县分别划为桐城、桐庐两县。1949年3月31日,枞阳镇解放,属于桐庐县。1951年2月24日后归属湖东县,枞阳镇属湖东县枞阳区。1952年2月,又从枞阳区划出为县直属镇。1955年7月,湖东县更名为枞阳县,县治设在枞阳镇,此后一直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
枞阳镇古称蒲城、吕蒙城,又称舒口。因春秋时期枞阳属舒地,其水系源于潜山、怀宁、桐城等舒境各县,菜子湖之水流经城南经长河达江,故名。舒口和潜山皖河的通江口皖口,成为古皖大地上两处重要的通江口岸。明万历年间,大理寺少卿方大镇上疏朝廷,准此建成舒口关津,设置南仓署,修建漕粮仓和食盐仓,舒口遂成舒、桐、庐、怀、潜等县漕粮集散地和食盐中转地。清代,桐城县内岁出漕米约3万石。当时,枞阳长河帆樯林立,船只纷攘,商贾名士云集,古镇繁华盛极一时。由于水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引来外地商人来枞阳镇经商,设立会馆。在本镇的会馆有:湖北会馆(城关粮站西侧)、徽州会馆(县木器社隔壁)和江西会馆(城关粮站东侧)等。
据清道光《桐城续修志》载:“枞阳街上口,有碑题曰:古枞阳。”街市南北相向,北枕山,南临河。镇上街道有三,正街居中,河街在南,后街在北。河街(今银洲街,古称银沙洲),在上街头,沿长河旁,长约300米。后街,靠近后山,长约320米。正街约700米,是唯一的一条商业街。河街、后街与正街平行,成“川”字形。镇中部仅有大街和后街,无河街。正街中段北面有两条大巷,一曰城隍庙巷,一曰童家巷。另外还有几条小巷如凤凰巷、康衢巷、寺巷口、杨子巷等。街道都很狭窄,只有三四米宽,路面全部由石板、卵石铺成,中间横嵌条石,高低不平。据《五保二甲修街道碑记》,因街巷地下水道时常淤塞,清嘉庆五年秋,上街头进行过一次修理,耗资五千文。民国时期,本镇居民童先声、吴文升等捐资整修正街。镇上商会也曾召集商家摊派出资,对街道路面进行整修。街道名称,在1949年前,只有正街、后街、河街之分。后又分段,曰一甲、二甲、三甲、四甲。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阿拉伯数字定街名,后又以选民区划定街名,当时有建设街、新生街、十字街、前进街、胜利街、银洲街。
枞阳古镇,北枕山,南临河,东从下街头的东仁坊(粮食局门前),到西上街头西义坊,方园约有一平方千米。西义坊石质门框,上有“古枞阳”三字。镇上仅有一条商业街(正街)约700米长,街面南北相向,街上有钱庄、商店、粮行、作坊计200余家,祠堂、庙宇、书院、会馆等20多处。富商豪绅的前厅后院,名人隐士的亭阁厢房,小商贫民的茅舍陋屋都坐落其间。清光绪年间,西方传教士陆续在本镇建有天主堂、圣公会、清真寺等建筑。
因为枞阳镇地扼长江要津、皖中咽喉的地理位置,史上历来是军事重地。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3万人马过枞阳,走马岭因此得名。吕蒙城遗址就位于下枞阳,城为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于东汉建安十九年所建。吕蒙城南临大江,北倚幕旗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元末,镇守安庆的淮西宣慰副使余阙在《自集贤岭入龙山》一诗中写道:“皖公入楚甸,兹岭孕奇形。翠积枞江浒,崇冠吕蒙城。”诗中,余阙将“枞江”与“吕蒙城”相提并论。南宋时,大将李全率兵于幕旗山抗击金兵。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为占领枞阳军事重镇,与清军曾展开多次激战,集镇屡遭战火洗劫,并在望龙庵先后两次召开枞阳会议。民国期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经济拮据,市容破旧;日寇入侵后,民房古建筑破坏惨重,白鹤峰书院、城隍庙、洋油栈、盐仓、砻坊均毁。抗战后,有些民房虽渐修复,但经战火洗劫,均破烂不堪。商业街只有十几家商店和几家手工作坊,市面萧条,冷冷清清。河街(银洲街)已成为芦席编织聚集处,人称“芦席一条街”。后街小巷为镇民住宅区,房屋低矮破旧,皆为平房。
民国年间,这里还曾发生过两次禁运斗争。民国四年,马兰山、段文俊领导民众抗击军阀偷运大米,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禁运斗争。民国十八年,中共桐城县委军事部长陈雪吾派许雄球来枞阳镇组织禁米委员会,于枞阳河设卡禁运,开展反帝、反买办商人的经济掠夺斗争,共扣粮船1000余艘、大米50万公斤,声势之大,震撼皖江。
枞阳镇山水资源丰富,主要有大青山、幕旗山、凤凰山、白鹤峰和羹脍赛湖、莲花湖、月儿湖、汪沟湖等。枞阳镇襟江带湖,水道四通八达,通江达海;县城山环水绕,宜居宜游,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誉。
枞阳镇地处吴头楚尾,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在这里交汇,从而这一方土地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枞阳镇得大江之便利,融南北文化之精髓,领风气之先,是明清时期的文化活动中心,对桐城派的孕育和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枞阳的历史文化名人,大都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外面的世界。明初,枞阳县境内第一批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如钱如京、齐之鸾、盛汝谦、阮鹗、吴一介等,他们从枞阳镇江口出发,奔赴各地为官。继之,桐城派蔚然而起,钱澄之、方以智、方文、方苞、刘大櫆、姚鼐、姚莹、吴汝纶等大批文人从这里出发,或为官,或游幕,或交友,走向外面的世界。清代枞阳镇人王灼编选了一部皇皇之著《枞阳诗选》,原书共20卷,收录明末至清嘉庆年间诗人153人,诗作2100余首。枞阳可以说是人才荟萃。1963年10月出生的朱枞鹏,是枞阳镇人,“天宫二号”总设计师,从事载人航天事业23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跨越发展的历程,为中国人进入太空、探索宇宙做出了积极贡献。
镇境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晋枞阳令陶侃的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钱澄之的北山楼,刘大櫆读书处四望亭,何如宠读书处相国书庐,柏文蔚故居松柏山房。还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即今莲花湖)等遗址。今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何氏家庙、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射蛟台、惜阴亭、洗墨池、方学渐墓等。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位于上码头枞阳长河。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