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钱澄之:文章“如泉水之流”

时间:2021-11-24 15:07:16

  来枞阳县采访之前,记者就知道桐城派先驱钱澄之葬于该县山镇桃花村,方苞为其书墓表。然而让人感到诧异的是,这块刻有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方苞书写墓表的石碑已断裂成四段,横卧在桃花村村部前一处杂草地上,无人问津,一些家禽随意在上面践踏。村民余毕业对记者说,该石碑已摆放在这里有15个年头了,村民们都希望有关部门进行整理和修复,以纪念这位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

  钱澄之(1612———1693年),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晚号田间,又号西顽道人,今山镇人。钱澄之幼从父读,11岁能文,崇祯时考取秀才。《录流光谱田间公传》记录着钱澄之青年时期的一件趣事:“崇祯初,有御史巡按至皖,仪仗威赫,大摆仪仗,威风显赫,进谒孔子庙,秀才都在圣庙门外迎接。钱澄之突然上前挡住车,扯毁帷帐,撒小便溅御史外衣,当众揭发他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卑鄙行为。御史原为魏忠贤余党,怕露老底,忍辱避之,不敢追究此事,钱澄之因此声名大起。”

  陪同记者采访的枞阳县地方志编委会原副主任疏获老先生向记者介绍说,钱澄之年轻时就喜谈经世方略,慷慨激昂,尝想冒风险建立功名事业。明亡后,不少文人参与官场事,钱澄之则立誓不为清廷效力。桂林被清军占领后,他曾削发为僧,法名西顽,回乡后在田野中建筑房屋,隐居著书,自号田间,并积极支持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表现出不屈的民族气节。

  疏获老先生说,钱澄之回乡后,其子法祖被盗贼害,县令隐而不究,钱澄之与其据理力争,县令反而庇护被告,则被告更与之为仇。钱澄之因此不敢乡居,遂移居别处,在枞阳镇购置北山楼。钱澄之晚年所著易学、诗学两书,大半成于此楼,并留有名篇《北山楼记》。

  钱澄之为明未清初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一生著作宏富。清初学者韩菼、唐瓯,称他的文章“如泉水之流,清莹可鉴,甘洁可饮,萦行不滞,以达于江海,使读者明目而心开”。他的《南度论》、《闽论》、《粤论》三篇文章,苍苍莽莽,浩浩洋洋,气势魄力直匹《过秦论》。其笔力矫健,虽“三苏”也为之逊色。还有人称,钱澄之的诗,“冲淡深远,出于自然,度王(维)孟(浩然)而及陶潜”,且在平淡中蕴藏着民族感情。钱澄之不仅是严谨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和诗文,来自于对社会与现实的深刻考察与研究,不仅饱含济世之志,且深具经世之略,可惜生不逢时。他的诗文博大精深,不仅记录着他的遭遇和感受,还对明末社会动乱的政治斗争予以无情鞭挞,对饱受兵祸灾难的人民大众则无限同情。因此,钱澄之的文献既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极为珍贵的文史史料。公之文风,一反明习,清新而脍炙人口。

  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著有《庄屈合诂》、《田间易学》、《田间诗学》、《藏山阁文存》、《藏山阁诗存》、《藏山阁尺牍》等传世。钱澄之在81岁时无疾而终,葬于家乡桃花山南麓。方苞为其题写了墓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