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留得真诗在人间”----论钱秉镫的诗(上)

时间:2021-11-30 10:36:05

  马亚中

  钱秉镫,字幼光,号田间,桐城(今枞阳)人。在明末清初“以文章气节,著声海内”。①方苞兄弟早年尝亲承罄欬,方宗诚在《桐城文录叙》中曾说:“桐城之文,明三百年至钱田间先生渐就傅大……虽未尽雅洁,而已开方、刘、姚之渐矣。”刘声木也认为“其论诗文实开桐城诸老之先河。”②钱氏不仅能文,“诗尤杰出”。刘大櫆《历朝诗约选》遴选汉魏至清初著名诗人的作品,于本邑只录钱氏一人。因此若要全面地研究桐城派的诗文,就不能不首先注意到这个“振于有明晚季”的著名作家。

  幼光生于明万历壬子(1612)。知事之年,正值明王朝内外交困,“冬雷”震震的时候,崇祯政权象一架坏了闸的沉重的铁车,已无可挽回地从陡坡上滑向深崖。国家民族的危难激发了诗人经世的热情。他尝以“明经贡入京师”,出于对国计民生的深切焦虑,“屡上书言时政得失”③,无奈贾用不售。之后又“游吴越间”与同邑方密之、云间陈卧子,夏彝仲结社应和,④在野议论朝政。北京陷落后,福王朱由崧由马士英拥立于南京。阉党阮大铖死灰复燃,重新得势,修怨东林。幼光为避党祸,亡命三吴。南京破,又佐钱棅举义抗清,败于震泽,妻女沉江。遂间道入闽,事唐王。闽破,幼光复庋岭走粤,追随桂王,连上二疏请急营江西,以图恢复,不用。终由御试而入翰林。庚寅之秋,又西上桂林,冬十月返,过梧州,道遇南败溃兵,始知皇御南行。从此失路,禁罔潜踪,亡命归里。幼光将自己宝贵的年华与民族的兴衰,百姓的哀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段崎岖绝檄、间关万里的生活经历既铸就了他的个性,又丰富了他诗歌创作的内容、钱谦益尝赞古今以来的优秀之作为“有本”之诗。这些诗“结轖于君臣夫妇朋友之间,而发作于身世逼侧,时命连蹇之会”。幼光之作正是“槎枒于肺腑,击撞于胸臆”,一本于自己对曲折艰难的生涯的真切体验,而不存半点“客气假象”。

  朱彝尊选《明诗综》至幼光诗而赞叹日:“昔贤评陶元亮诗云:‘心存忠义,地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田间》一集,庶几其近之。”竹垞拈出一个“真”字来评价幼光之诗,是对幼光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极好概括,幼光早年曾与继迹七子的陈子龙辈相游,其自序《生还集》亦谓自己“五言诗远宗汉魏”而“七言诗及诸近体”“皆欲出入于初盛之间。”可见其作诗宗旨乃与明七子、陈子龙辈相去不远。但其师法前人,却不同于明七子,在“神理”而不在“字句”。他学汉魏初盛,乃是着重学其情真意挚,质朴充实,天然浑成,立足现实的精神,他在《与黎博葊先生书》中曾说:“仆尝语人曰:使余为文以谀子亲,一如子之所欲谀,譬如写生者为写其亲端严妙丽而讳其所不足,美则美矣,然非其亲也。夫写生者亦得其似而已。若之于人则必传其真也。”所强调的也是一个“真”字,为了“传真”,他反对浮辞芜言,反对矫揉伪饰。他自评《生还集》尝说:“断自弘光元年乙酉,迄永历二年戊子冬止……其间遭遇之坎坷,行役之崎岖,以至山川之胜概,风俗之殊态,天时人事之变移,一览可见,披斯集者,以作年谱可也,诗史云乎哉?”为他的诗歌能真实表现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时世风俗而感到骄傲。

  幼光的诗真实地表现了明末清初的时代风云。他曾在《咏怀》诗中哀叹道:“昏鸱作鬼啸,听者尝其清。猵狚自言好,还见丽姬惊。志士多贱辱,鄙夫负令名。瞆瞆满天下,清浊何由明。”这首诗无疑是诗人对“时世”的“触发”。当年屈原“嫉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尝悲愤地唱道,“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目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殊不知二千年以后,在崇祯末世社会又一次地陷于楚怀王时的那种混浊黑暗之中,这怎不叫爱国诗人“泪下如流泉”呢!诗人不仅要悲咏“志士多贱辱,鄙夫多令名”世混浊而不为用的愤嫉之怀,而且更将笔锋投向具体的现实人生。诗人在《感时》诗中写道:

  也知国计正艰难,其奈阎闾已尽残。

  言利重臣惟括饷,作奸老吏喜增官。

  诏书屡问灾伤苦,课最宁教赋役宽?
来岁田荒民且散,凭谁据实报长安?

  这种赤裸裸的揭露,深刻的讽刺,沉重的担忧,体现了诗人一片为国为民,勇敢无畏的赤诚之心。诗人还在《大水歌》中描写了遭受大水灾害的百姓刚刚安定下来,又接踵而起的烦恼,眼前墙摧禾倒,满目凄凉,拿什么去交纳官赋呢?诗人用反笔说道:“白头老翁休叹息;秋来官粮逋不得,回家早计卖妻儿,如今九年之水尧不知!”在这故作豁达的劝慰底下,滚动着作者断肠一样的哀痛和烈焰般的激愤。世事靡烂至此,怎么不叫李自成、张献忠辈揭竿而起呢!诗人虽然是忠于明室的知识分子,但他此时也无暇顾及“温柔敦厚”的诗歌了。诗人在《官兵行》中还描写了官兵的横暴,他们搜刮百姓,枉滥无辜。诗曰:

  榜人船头快招手,泊船送钱毋多口。
勿令指作渡江贼,搏去请功袅汝首!

  这样的官兵又怎能抵挡李张大军呢?诗人不仅如此这般地表现了百姓的苦难,兵丁的贪狠,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定的现象,如他在《悲歌》中写道:“廉吏不官善地,贪吏不死狱中……有钱通鬼神,雷霆车轮转”,较为深刻地反映了明清之际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货币流通的加速,金钱日益起着决定作用的社会现实。

  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有时甚至还表现为对皇帝的批评。如《咏怀》、《感时》、《大水歌》诸诗都表现了诗人对崇祯的不满!他在《悲歌》中说:“闭门能绝交,可以为大臣”,在《成宝慈侍御被逮北上》中又激愤地慨叹:“谁争张俭死,难上李云书”,其锋芒所指,直射九天。所谓“闭门能绝交,可以为大臣”,乃是崇祯当政后的一种特有的政治现象。崇祯临朝十七年,更相近达五十人,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季党祸频兴,欲置人于死地,无疑以羼人于党籍为最易,明哲保身,唯有不问是非,闭门绝交为是。一旦仗义执言,卷入党风,则往往黑白莫辨,冤死也“难上李云书”。这里很明显是寄托诗人对崇祯不分芬草、萧艾,不善纳谏用人的讽喻。在南明朝廷,诗人又亲见“武夫悍恣,纲纪陵夷,”⑤奸人逞凶,贤人见逐;庸主碌碌,危机四伏的现状。他的《梧州杂诗》、《岭南留后入朝纪事》等诗则是对这种“诸候侯多跋扈”、“驾驭本虚名”⑥、“朝廷波浪中”⑦的现状的纪实;而他的《悲愤诗》、《震泽》、《山行》、《过昌化感旧》、《荒刹》、《出黄土隘》、《行路难》等诗则又非常真实地叙述了他举义抚清,追随南明小朝廷,最后失路潜归的“忧心一何窜”⑧“崎岖万里天”⑨的经历;归乡以后,他又写了〈金陵即事》、《扬州访汪辰初》、《田园杂诗》等作品,真切地反映了胜国遺民隐匿山林的那种“经年痛饮酒”、“委顺生死间”⑩的处境及其感慨。

  幼光不仅以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来真实地反映明季社会的动荡现实,而且还能真实地袒露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矛盾、傍徨和痛苦。梧州溃乱以后,南明大势已去。作为一个爱国志士,他却并没有象他的许多前辈那样慷慨激昂,大发一通尽忠报国的热血之辞,然后一死成仁。虽然国破家亡,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的性格坚韧,他还想活下去,然而这眼下是怎样的一种处境和心绪呢?他的《行脚诗》曰:

  佛法人情两未通,麻鞋钵袋任西东。

  衣冠莫笑当场戏,棒喝难施半死翁。

  往事是非都说梦,新年忧喜但书空。
云山何处堪行脚,依旧临江哭路穷。

  幼光曾经有过许多热烈的追求,但是他的满腔经略不得施展,满腔热血无济于时,到头来反失路奔窜,迫为行脚之僧。幼光是真诚的,他不愿欺骗别人,也不愿欺骗自己。他尘根未断。民族的沦亡,斗争的失败所激起的抑塞感怆之情深深渗透进了他的心灵深处。此时他是不会领悟到四大皆空的佛旨的,他只能饱含着悲哀的眼泪看他自己啊!他既不能真正地进入空门,又不愿横剑自勿,将自己的尸首抛弃在南国青山。他要归去。他在《将归操》中唱道:“维漓江之水兮,清且涟漪,欲涉不涉兮,中心然疑;家既以毁兮,于谁爱止?久留南土兮,抑又何依?天地浩荡兮,莫知所之!归兮,归兮,丘垄在目兮吾不可以久……”这里也设有壮怀激烈的陈辞,有的只是摧人泪下的实实在在的内心剖白。作者虽曾犹豫傍徨,茫然若失,但扎根于心灵深处的传统的乡土观念,很快使他找到了目标。孕育他成长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才是他叶落归根的地方。那里有他活着的亲人,那里还埋葬着他殉难的妻儿,那里有他的祖蜚,那里有他生根开花的土地,那里还曾编织过他青年时代多少美丽宏大的梦想!因此他要归去。这是完全合理和自然的。在桐城的山野里,他当了遗民。但他也没有因此而以隐士自居,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活下来了,然而支持他苟活下去,并聊以自慰的却并不是那么理想化的高尚的精神支柱,他在《田园诗》中袒露说;“人生会有尽,行止非自由.止亦不可趣,行亦不可留,如何柴桑叟,汲汲为此忧,经年痛饮酒,冀以忘其愁。吾身听物化,化及事则休,当其未化时,焉能弃所谋?有子亦须教,有田亦望收,天心与人事,何息不周流,我不离世间,而愿与天游”。……诗人内心有着作为遗民的痛不欲生的悲哀,但他又本能地想平安地生活下去,解决这个矛盾的是“酒”,更是“顺天知命”的人生观点,只有抓住了这个人生观点,才能理解诗人后期诗风逐渐转变,归于淡朴的情形。诗人不仅叙事表意真实可信,而且抒情真挚有很强的人情味。幼光对父老亲友一往情深,欲悲即悲,欲喜即喜,不藏半点假,他的《哀吟》诗是他对先考的一组悼诗,其一曰:

  稚孙放学绕庭闱,每近黄昏念不归。

  小碑厨中先觅饵,阿奴门外早牵衣。

  挽须问字娇痴惯,著膝争甘嗔喝稀

  今日不知人已去,穷皇犹欲叩双扉。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