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大化先生

时间:2021-12-02 11:22:49

  查阅皖桐史氏家谱,史大化先生的记录是这样的:“硕福,邑增生,蓝翎五品衔湖北候补县丞,名推恩,字福量,号恕卿,同治八年。” 大化生于史家湾,父亲史飞鸿曾任休宁县训导,读书人家,自然从小饱受诗书,18岁中秀才。史飞鸿通过各种努力,终于让史大化在湖北排上县丞一职,只是,还是候补,还不知何时即任。这段时间,大化在史家湾家里,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不过,很快大家便发现,大化在乡里也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能力,这在史家湾周边是众所周知的,因常处理家族之间事务,渐被乡人熟知。而此时的中国,清廷腐败,战争不断、赔款不断,百姓更是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眼见乡亲们被繁重的苛捐杂税压的抬不起头,于是在两江总督端方面前拦舆投诉,终于让赋税减少。虽说赢得了小小的胜利,但史大化却彻底的陷入了茫然之中,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外族帝国纷纷踏进我家园,未来到底在哪里?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上书5000字《上清帝第一书》,请求改良政治以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这其中就包括要学习西方之长、实行维新改革。

  史大化感触很深,只是,他仍旧困惑,康有为的“救国大于治学”依然让他找不到出口。救国,该如何救国?而恰好在此时,吴汝纶回乡,他有机会结识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前辈。彼此的吴汝纶,已经辞去官职,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曾经经历过曾国潘、李鸿章幕府的吴汝纶,已经解读了太多的西方书籍和文化,并且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他指出"观今日时势,必以西学为刻不可缓之事。"给了史大化最困惑的解读。史大化拜求先生指点,而他内心,似乎已经萌生出了一种新的渴求,要走出去,要接触新的文化。而文化,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群人,是一个民族以及新生代的力量,只有学习新的思想,改变思想,才能拯救破败的国家,才能有新的斗志和理想。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1902年,史大化随吴汝纶出国考察。他们先后到长崎、神户、大阪、西京和东京等地的各类学校和单位参观,给了史大化更深刻的认识,这促使他对吴汝纶推行新教育的思想再次迸发。回来后,便随吴汝纶筹备自己的新学堂,这就是桐城中学。筹备之初,经费紧张,史大化自告奋勇,挑起资金筹备重担,并被任筹资董事长,可见他的决心。而这一次,他跟李光炯、光明甫、房秩五更加交集。

  因此,他是一面积极接触国内革命团体,一面倾力鼓舞学子学习西方文化。怎么学?那就先从家族开始,在史家湾,改变族人观念,那颗不是一般的小事情,为了起个好头,于是他身先士卒,烧毁了家藏的旧书籍,并发奋要改变家族命运。他说服家族,把族家子弟送往新学堂读书,继而出国留学深造。从史氏族谱上,以及史家湾走出去的学子资料看,仅这个时期,就有三、四十人出国留学,这是一个决心,更是一个高昂的付出。这绝对不是一个偶尔的数字,史大化在史家是“六爹爹”,是史家一族之长,他倾全族之力,说服家长,送子弟“喝洋墨水”,培养人才。当时,出国留学的学生三五年不回家也是常有,因此,许多家长纷纷讨伐史大化,指责他把孩子搞丢了,或者思想上的变化,他忍辱负重,一心想要改变现状。当然,他的付出,不仅是为家族,而是为了整个社会,他深知,要想改变,就要创造影响,要把聚集的目光,从史家湾延伸到桐城、安庆,甚至全中国。于是,这些被史大化从史家湾送出去的留学生,在后来的的革命或者教育兴国的大格局里,都成了中流砥柱的人物。史逸、史迁、史磊冰、史德宽、史太璞、史尚宽、史沛然、史伟、史化成、史沛渊、史维岫等等。政府里有史太璞、史尚宽;革命队伍里有史逸、史迁、史伟等;在教育界,史家更是名单累累,史磊冰、史化成,当时流传说安庆的学校校长都被史姓占了。当然,史大化还送出了许多史氏以外的人才出国,其中包括唐明、翟宗文、朱子帆等。

  史大化受革命思想影响,反对清政府,在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便同韩衍一起加入进来。在此期间,他和韩衍、王肖三、黄中、高一涵共十余人假近圣街六安凃公馆组织北伐队,发表申明,反对清廷启用袁世凯。并组织“青年军”,任第二队队长。还与韩衍、李光炯、史沛然等在测绘学堂建立“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开展安庆独立后的皖省政务工作。1911年12月21日,孙毓筠到达安庆后正式成立军政府,孙毓筠为省督军,史大化为军政府财政司长。史大化在革命的道路上,为后来者起了非常好的表率,也为后来史族参加革命成为一种趋势。

  此后,史家湾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除了留学的,还有就读于国内的各大高校。他们在中华民族最为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呐喊起来。于史族来说,是一种自豪和觉醒。于民族来说,是大化先生在国破家亡时候的悲怆。家国天下,一个大写的醒,让后人记起那段往事。国难当头时,大化先生毅然做出的艰难抉择,不仅是一段家族史,更是一段国家史,如歌如泣。这不是偶尔,这是现象。时势造英雄,史家湾文化现象,是中国近代家族史的缩影,笔者将整理出这些被大化先生用心培养出来的史氏前辈。不忘祖训,永承祖德。(高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