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好山好水

时间:2021-12-07 12:58:54

  黄裳

  枞阳北部靠近桐城处,有一座浮山,是一座保留者许多遗迹与古代摩崖石刻的名山。山脚是一处中学,规模不小,是就原有的大华严寺旧址扩建的。车子停在山门外的一片绿荫之中,几株参天古树和嵌在墙垣上的万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圣旨碑”都说明庙宇和树木已有了四百年以上的年纪。据说过去的树木还要多得多,经过“大跃进”那些年的斩伐,现存的只不过是零星幸存的劫遗。

  我们沿着山边小径到“双瞻阁”去。这里过去是浮山中学创办人房秩五的别墅。经过油漆彩绘,远远望去,象是嵌在远山脚下的一枚钻石,当然,色彩不免少嫌艳丽了些。站在阁前瞭望,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农田,据说从这里可以望见秩五先生双亲的葬地,这就是“双瞻”的由来了。

  在午饭桌上讨论游程。时间只有一个下午,主人说,如要游浮山,就来不及到方密之墓上去。我想,远道来到这里,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访问晚明“四公子”之一、后来作了遗民和尚的方以智的埋骨之地,游山却只好放在第二位。在终于取得了游伴们的同意,饱餐了一顿米粉制成的面条以后上路了。

  沿着山麓北行,盘旋着渐走渐高,在正午的秋阳下攀涉,踏着山间崎岖的樵径,不一会已经满身是汗。这时已经进入重叠的山峦深处,几经登降,跨过了几座山头,远远望见前面遥峰高处有一座三重白石叠成的墓道,这就是方密之墓了。又走了好一会才来到墓地脚下。这里也新经过修整,护墓的石础都是新的,也保留了一些原来的石条、碑碣。气局颇为宏伟,因为是傍山筑墓,墓道自然形成阶梯。站在墓前眺望,左右是两座小山,面前应是一片湖水,不过现在已改为稻田,不再如墓前石刻联语所说,“名山胜水共千秋”了。

  密之的墓在石坊后面,并排同葬着的是夫人潘氏。后裔所立的墓碣很小,藏在墓后。不书新朝甲子,也不遵从释家规制,据说这是遵从密之遗愿,从中可以窺见遗民心事。

  方以智与侯方域、冒襄。陈贞慧被称为明末金陵“四公子”。他们各有一位好父亲、一份好家业,同住在南京,同样过着诗酒风流、买笑徵歌的昏天黑地日子。和历来的清流一样,也同样喜欢议论朝政、结杜会文。攻击阮大铖的《南都防乱公揭》一案,他们四人都是重要的当事人。这是典型明末贵公子的标本,但除上列一些条件之外,还必须有出色的才情,能写一手好诗文才算够格。这是他们区别于同时的“高干子弟”之处。但经过了一番天翻地覆的“国变”,在残酷现实斗争的考验之下,他们的晚节则是不同的。曾展转西南参加残明的政府,后来终于作了和尚的,四人中也只有他一个。不以文学家自限,还写下了多方面的著作,探究哲学,作考证,讲医学的,在四人中间也只有他一个。他后来虽然出了家,作过浮山华严寺的主持,到许多名山僧寺去主讲,但他始终是一位逃禅的明遗民。这一节就与其他三位大不相同。

  密之晚年在一次“粤难”中被捕入狱。此案的始末详情今不可考,但无疑与西南旧事有关涉,以密之的经历、交游、言行(即使是在出家以后)被罗织进去是完全不奇怪的。说不上牵连,更不是什么“冤枉”。辛亥(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冬,他被押解由江西去岭南,舟次万安惶恐滩,在风浪簸中死去。

  从方墓背后翻上去,一路简直就没有路。在荒榛野草中行进,偶然发现残缺不完的石级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前修筑过的。这时已经可以开始领略浮山的峻削陡峭,处处是下临无地的悬崖,在悬空的石壁上凿出了数不清的窟穴,往往整片山脊都布满了摩崖石刻。年深日久,苔藓丛生,读碑实在不容易,何况时时要照顾脚下,担心滑跌,就更没有了从容审视的余裕。这样在没有路的山脊上爬了许久,终于来到了一处叫做“会圣岩”的地方。这里的石刻多得很,一座座只有几尺进深的窟穴,在外面也都凿着题额、对联,据说过去这都是庙宇。里边还局促地坐菩萨,有几块木板钉成的栏杆,算是庙门。无意中我在一处崖洞门口发现了一块横额,上面写的是“阮集之读书处”几个碗口大的字,属款“吴中郎书”。这洞道窄得很,简直放不下一案一床,阮胡子当年竟能住在这里读书是不可思议的,大约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但这是他在皖桐一带留下的踪迹则无疑,题刻也旧得很,时代当在晚明,总在他出山以前,至少也在身败名裂之前吧。

  就在这对面是伽蓝洞,颇大,内设桌凳,进去坐下吃茶,遥望对面山崖上“会圣岩”三个擘窠大字,据说是陆放翁的手笔,可惜来时匆匆走过,没有细看。

  这以后又走过枕流岩、天桥,一直是在山坡草丛中攀登,有的地方还是傍着岩壁开出的一尺余宽的盘山小道,提心吊胆地走到一块小小的平台,仰面一看,对面浅灰色崖壁上从山顶垂下了几十条墨线,宛如一幅巨大屏风,好看极了。记得在前人的山水画中曾经见过这样的画法,还有着一个特别的名目叫“荷叶皴”,觉得非常奇特,怀疑不过是画家的凭空臆造。现在才真的见到了真实的粉本。猜不出这是怎样形成的,难道真的有仙人画家在这里用大笔挥洒过么?后来绕过去细看,才知道这是从山顶上悬垂下来的水痕。春夏多雨的季节这水痕就一直没有断过,逐渐在两侧滋生出了苔藓。秋晴既久,枯死变黑,就成为劲健有力的许多垂直线条。但这判断是否可靠,也终于不能知道。

  经过穿心岩踏上一片极陡的山脊,没有路,只是一片茸茸的野草,没有法子,也只能爬上去。休息时回头一望,千岩万壑,都在眼底了。山中有大量的枫香树,已染上了浅赭朱红,在夕阳中看满山红叶,只觉得幽静得好。没有风声,没有水声,只是一片沉寂。

  努力攀上了峰顶,脚下就是紫霞关。凭高远眺,真是好一片山色。这关是经过人工修治过的,关门用石条叠起,小巧、整齐,但有气势。出关下行,开始看见石级,到这时才算有了路。这下面还有金谷岩、滴珠岩,都是有名的岩洞。洞中深处顶部有裂缝,仰视可以看到蓝天一线。许多地方都有“一线天”,但都不象这里延伸得那么长。浮山以岩洞著名,许多奇峰怪石也都有自已独特的名色,但这时已没有了仔细鉴赏的兴致。匆匆赶到山脚,爬上车时,天色已经完全昏黑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