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晴
江堤百里势如龙,屏障东南气势雄。
抗御洪峰坚壁垒,万民安乐庆年丰。
长江大堤,是我县水利重大工程。沿江一带,在历史上是长江故滩,芦苇丛生,一片水乡泽国。明朝永乐元年(1403)始建永乐圩;万历二十七年(1599),易名永赖圩。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县陈于阶兴建陈家洲圩。天启二年(1622)修建大成圩。清朝乾隆元年(1736),筑成大新圩。道光七年(1827)圈永登圩。道光十九年(1839),城绅张太守借币修筑永镇坝。道光二十年,乡绅张寅、周如海兴建天定圩,上起大成圩,下抵陈家洲。道光二十五年,知县史炳荣同周如海、章印审兴建丰乐圩,上接天定圩,下至灰河口。咸丰年间(1851—1861),民间捐资兴修同庆、六百丈、灰河口等堤段。民国二十年(1931)大水,次年春动工兴修自下枞阳以下各大小圩堤,长达一百余华里。民国二十五年(1936),建王家闸、土桥闸。民国三十四年(1945),建成红杨圩。县志载:“自枞阳以东,至于陈家洲东北,尽于老洲头,皆圩田。其上大埂绵亘百余里,宽者丈余,窄者五六尺。”由于圩堤先后兴建,且又堤低埂薄,同时圩口之间各据一方,难以统筹兼顾防御较大洪水。每遇汛期大水,堤埂溃破,汪洋百里,居民房屋和农田被淹,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枞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大规模水利兴修。1949年开始,坚持规划,区分情况,组织堵口复堤,逐年加高培厚堤身,顶宽八米,堤内建二道坡;开展下箱隔渗长达77.4公里;进行退牮12.67公里,完成土方累计二千八百六十八万立方米。自上起下枞阳幕旗山南麓,下至无为县红土庙与无为大堤联接,全长七十四点五公里。成为长江下游北岸重要堤防工程之一。自1952年起,先后兴建白荡闸、梳妆台闸、湖东闸、永登闸、枞阳闸等14座通江涵闸,达到蓄泄兼筹。江堤防汛标准高度超出1954年22.5米特大洪水位,并增高二米以上,确保了江堤防洪安全。近年来江堤外侧加修水泥块石整体凝固御水工程,更为有效地保护我县濒江临水的广大农田,从而变水患为水利。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