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栈道位于枞阳县周潭镇施湾村西北部的古楼山之中。周潭是旧桐城东乡的中心地带,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施湾背依群山,前临烟波浩淼的枫沙湖。山光湖色,相映成趣。村庄前绿色的稻田里,白鹭飞来飞去,从容地觅食和休憩。在这里,人与自然是如此地和谐。
关于古栈道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古楼山那边就是无为县。传说旧时无为一位财主的女儿嫁到了东乡。由于被群山所阻,财主的女儿每次回娘家都要辗转数百里。这样,她每次回娘家时都要痛哭一场。财主爱女心切,遂狠心拿出一笔巨资,在无为与施湾之间的大山之间修筑了一条栈道。财主的举动不仅方便了自己的女儿,而且泽被乡邻,给两县百姓的交流打通了一条通道。
栈道由麻石板铺成,依山势而建,有的地方相当陡峭。栈道上山七华里,下山八华里,共十五华里长。道旁有一条山溪,山泉丁冬,鸟鸣啁啾。道两旁杂树繁花,不时见苍松临崖而立,美不胜收。这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返乡之旅了,当年走在这栈道上的财主的女儿,心情肯定是无比愉快的,她肯定曾为这美丽的山景乐而忘返吧。在半山腰,有一棵古枫树,干粗可数人合围。施湾多枫树,一到秋天,红叶似火,遂成东乡名景“枫林夕照”。想当年,这条栈道上是十分热闹的。行色匆匆的贩夫走卒,游山玩水的书生,到山外去传播武术的东乡武师,当然,更多的还是本地上山砍柴的山民。一条路,让一座山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气。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偏僻的山野,人迹罕至。栈道老了,它像一位老人,静静地躺在杂草丛里,早已习惯了山中的荒凉和寂寞。
少年戴安澜就是从这条古栈道上从无为县来到了东乡施湾。
戴安澜是著名的将军和抗日英雄。抗日战争期间,戴安澜率军在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徐州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战等战役中屡立战功。1942年,戴安澜率军远征缅甸,重创日军。后牺牲在缅甸战场上,年仅38岁。戴安澜被称为“域外殉国第一将”,周恩来总理曾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魂。”
准提庵是戴安澜少年时代的读书处。古楼山的背面就是无为县。戴安澜是无为人,他的外婆家就在东乡周潭施湾村。当时,在古楼山栈道的起始处,有一座庵宇,名准提庵。桐城派文人、清朝进士周大璋先生曾居于此,他利用庵宇作为学堂,在这里办了一所私塾,收徒教学。准提庵北依群山,侧临幽谷,四处茂林修竹,是办学的好地方。少年戴安澜在来外婆家时,被准提庵里琅琅的书生所吸引,遂决定在此就读。戴安澜当年在此读书,据说是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土地卖掉,外加上外婆家的补贴来支付学费的。他在准提庵读了两年书,后又到周潭镇上读书,再后来就考入了安徽公学高中部。
戴安澜在准提庵读书,度过了他一生中很重要的两年时光。准提庵传统的儒家教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熏陶了他幼小的心灵,培养了他的爱国爱乡之情。他从这里走向广阔的世界。
当年从准提庵里,走出了一大批文人,后任清朝宰相的张廷玉少年时代也曾在这里就读。他在任宰相之职后,还为准提庵题写了一块金匾:“孝道禅修”。可惜原庵宇被国民党广西军所毁。如今,通过当地乡亲自发捐款,准提庵又焕然一新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施湾,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枫林夕照的山村,走出将军与平民的山村,它的历史,它的传说与故事,悠久、生动、深刻,是如此地让人感叹。
一处人迹罕至的山野,一条古老的栈道,一座小小的庵宇,静静地沐浴在夕阳的光辉里。石头无言,村庄无言,又是一年秋风至,而枫叶就要红了。(谢思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