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经过多次联系,笔者在枞阳县横埠镇见到了一幅明代有“铁骨御史”之称的左光斗的画像。画像由横埠镇中义村左氏后人收藏。
左光斗的这幅画像长2.8米,宽1.1米,属大幅立轴。画像顶部有六个篆体大字:“左忠毅公遗像”。这幅画像是作于左光斗生前,亦或是死后,已不得而知。不过,从时间上推断,它的创作时间大致应在于明末或清初。如此大幅的造像,不太适宜悬挂于普通民宅,它很可能是左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而悬挂于左氏宗祠之内的。
包括今日横埠镇在内的枞阳县东部广大地区,在明代叫清净乡,民间亦称东乡,属桐城县域。左光斗于万历三年(1575)九月九日重阳节出生于清净乡横埠河畔的大朱庄。他于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先后任过中书舍人、监察御史、大理寺左寺丞、大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等职。他的官职并不高,最高只做到四品。左光斗是东林派的主要成员,在明末激烈的党争中,他是少数保持着清醒头脑的官员之一。他在任监察御史时,捕获假官一百余人,震动京师。更可贵的是,他能深刻地认识地到农业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亲自垂范,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大获成功,使北方成为“塞上江南”。他与杨涟在移宫案中拥立熹宗朱由校有功,朝野并称“杨左”。后来魏忠贤专权,他与反对阉党的杨涟、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人一同被害惨死,时称“天启六君子”。据清代《桐城县志》载,左光斗在家乡被逮入京时,家乡父老倾城而出,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截住马首,满城号哭,“缇骑亦为之涕零”,几百名乡亲含泪一直将左公送到黄河边上。崇祯时,东林冤案平反,赠左光斗右都御史、太子少保,谥号忠毅。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左光斗故里所在的村亦更名忠毅,后来简写为中义,一直沿用至今。
再看左光斗的这幅画像,他的着装是典型的明代官员常服,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的赤色官袍,脚蹬皂靴。所谓盘领,就是一种加圆形沿口的高领。戴乌纱帽、穿盘领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皆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区分官级。左光斗一生主要的任职部门有两个,即大理寺和都察院。从他画像中前胸上的补子来看,他当时应该在大理寺任职。如果在都察院任职的话,他前胸补子上的图案应该是御史专用的獬豸,一种传说中禀性忠直的独角兽。再看画像中补子上的图案内容,在绿叶衬托下,数朵牡丹正在怒放,祥云飘浮,两只鸟儿上下翻飞,相向而鸣。补子的下面,还有一尊嶙峋的山石。仔细辨认,图中那只两只翻飞的鸟儿很可能是白鹇,这是五品文官的标志,画像中的左光斗当时很可能任大理寺左寺丞一职。整个补子画面内容丰富,但丝毫不显拥挤,相反,由于构图合理和谐,整幅画面显得气韵生动,栩栩如生。
画中的左公,端坐于虎皮椅子上,左手放在膝上,右手搭放在腰带上,他目视前方,眼含忧郁,表情严肃,显得不怒自威。画像画工非常精细,线条流畅,柔韧有力,显得活而不滞。胡须部分,一根一根清晰可辨。官袍上,淡淡的海浪纹和云纹飘逸灵动,官袍的下半部分以海浪纹为主,上半部分以云纹为主,一笔一笔尤见功力。特别是脚下椅座上的木纹和回字纹,曲直相映,用笔细腻严谨,表现出了的精湛高超的绘画水平。
这幅左忠毅公画像能历经数百年光阴而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幸甚,足可见左氏后人对这位先贤的仰慕和崇敬。端详着画像,一段历史挟裹着风云扑面而来,我们依稀能看见东林士人们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的身影。向死而生,死得其所,他们的血,是晦暗的历史时空深处耀眼的霞光。(谢思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