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巨龙
太平军是农民起义队伍。由于立场不同,本文涉及的一些史料对东乡练勇有所褒扬,对占据桐城的太平军有所贬损。本文整理这些史料重在还原事件全过程,除引用原作原话时不改动其中的“贼”字,其他的褒贬一概不用。
——题记
一直以来,关于东乡义勇与太平军鏖战的故事,比较有权威的史料只见于官方的《枞阳县志》和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的短文《章冠鳌传》以及抗击太平军的桐城练首胡潜甫所著《凤鹤实录》,但三者都只有几百个字,记述过于简略,且模糊的地方甚多。因而,对于东乡义勇为何抗击太平军,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中间有着怎样起伏跌宕、惊心动魄的故事?鹞石周氏与山边章氏两大家族结怨是否与抗击太平军有关?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旧桐城东部地区的东乡在太平军横行时期,早已更名为清净乡,但老百姓仍以东乡称之,相关史料中亦称之为东乡。
笔者近几年陆续发见了一些从不同角度撰写的相关史料,包括收录在鹞石周氏宗谱中的《义勇纪事本末》、《义勇传并赞》以及《周丈纳川先生传》、《周吉甫先生传》。这些史料的价值如何?先来看《义勇纪事本末》,其作者周方林曾参加过鹞石周氏诜羽堂谱谍的编纂和鹞石周氏百字派后六十字的撰写,他在《义勇纪事本末》文末交待:“先叔石峰在局(东乡练勇总局)与事,每以日记贼匪情形官兵胜负及我乡防堵章程,命予纂记,以备后日轮轩(古代一种供显贵乘的轻便车。喻禄位、官宦)之采。”由此可以看出,事件发生时作者年龄较小,没有亲身参与,但他的作为当事人的叔叔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日记交给他要求他纂记。因此,文章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再来看《义勇传并赞》,其作者周启源为道光已亥(1839年)科举人,敕授文林郞,初选授怀宁县教谕,推升太平府教授拣发知县。从他作鹞石周氏《续修支谱序》看,《义勇传并赞》当作于光绪丁丑即光绪三年(1877),事件发生时作者年龄较小,没有亲身参与。但作为抗击太平军的东乡阵营的晚辈,闻听之事一定甚多,且成文时间距事发之时只有短短的20年,可信度无疑是很高的。至于《周丈纳川先生传》,则是与周纳川忘年交的疏长庚所作,《周吉甫先生传》系赐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庶吉士孙慧基在东乡走访所得。这两篇文章记述的主要事实与《义勇纪事本末》相符,同样可为凭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开启探秘之旅。
一、东乡义勇抗衡太平军的经过是怎样的?有哪些看点?
东乡义勇抗衡太平军前后达九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一)乱中开局——拒绝投降,练勇自保东乡练勇的出现与桐城、安徽和全国的形势息息相关,与太平军横扫大江南北息息相关。
1.太平军顺江直下,安庆城不攻自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军,此后,太平军战广西、攻湖南、克湖北,一路兵锋正劲。安庆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当时的安徽首府。太平军自然不会放过。但安庆大地自清朝一统至道光末年,200余年几无大的战事。清军日益骄奢淫逸,战斗意志衰退,战斗力下降。咸丰癸丑年(1853)正月,狼山总兵王鹏飞统山东诸军守安庆。“十七日南风大作,日色无光,楚贼(驻守湖北的太平军)飞舟顺流而下,聚于皖城南岸,守兵万余骤溃,城旋陷。鹏飞于四鼓军旗奔桐城,参将嵩瑞从之。”(《凤鹤实录》)也就是说,安庆守军弃城而逃,安庆不攻自破了。
2.东乡壮勇协防桐城,鏖战失败领队自杀。唇亡齿寒,安庆既陷,距安庆百里之遥的桐城恐莫保朝夕。县令宋恪符驻棕(枞阳)未返,县丞陈建章、典史王廷基莫知所措。时承平日久,全县民心惊怖。鹞石周氏族长周纳川(名如海,字润京)召集东乡各族族长会议,号令四民各安本业,商贾通行,民情得以稍慰。二月初八,新任安徽巡抚周天爵奉旨命人斩杀了王鹏飞。不久,宫国勋(山东蓬莱人)署桐,檄前令成福帮办团练。成福同绅士马三俊等招勇守城。“纳川乃命监生周吉甫率东乡周、章、王、吴壮勇千余人来城护卫。至十月,贼潜率众疾走攻城,吉甫率众接役,身被数枪,城破,自刎。”(《义勇纪事本末》)周吉甫成了与太平军血战而死的东乡第一人。
3.太平军纵兵肆害,老百姓水深火热。据《凤鹤实录》载,翼王石达开十月十四率军攻陷桐城县城,第二天天刚亮,太平军开刀杀人。日午封刀,三里外幸免。后有北乡义士李隆“为义举代置木棺,三日收埋毕,计老少妇嬬死者三千五百余人。初贼,首传杀『吕妖』,乃吕侍郎之谓。群贼误会,所以妇女遭难者多,斯二百年之大劫也。”太平军攻陷桐城后,如此滥杀无辜,连老弱妇幼都不放过的情况在吴汝纶《章冠鳌传》、周启源《义勇传并赞》、周方林《义勇纪事本末》和枞阳县白梅乡黄石村四方院庄一座“万人坟”的《义勇碑记》等都有涉猎。
4.东乡侠肝义胆,拒绝投册进贡。攻陷桐城县城后,翼王石达开晓谕居民投册进贡。东乡人面临的选择只有投降和抗拒两途,东乡人最终选择了后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东乡人正统思想浓厚。经过清朝200余年的统治,认为太平军反对朝廷就是国贼。周纳川愤慨地说:“我朝二百余年深仁厚泽,世受国恩,兹贼已压境,岂可轻其鱼肉而不思护卫也耶?”东乡各家族旅长闻言,都非常钦佩。二是东乡人素来任侠尚义。在东乡人的眼中,太平军纪律废驰,滥杀无辜,当属不仁不义,面对这样的军队,必然是投降也遭殃,抗拒也遭殃,侠肝义胆、不畏强暴的东乡人自然不愿成为太平军砧板上的鱼肉而要奋起相抗了。三是东乡自成一统,易守难攻。南有长江扼险,北有三公山屏障,东西分别有杨都湖(今枫沙湖、陈瑶湖和普济圩农场)、白荡湖阻断。四是东乡人有抵抗的实力。东乡不仅富裕,而且东乡人普遍习武,“皖桐之东乡,长于技勇,踢脚飞拳而外,若齐眉棍狼牙筅白条刀之类,不必悉经师授,而连村比户往往能之,盖其习俗然也。”(《义勇传并赞》)形成了以鹞石周氏和山边章氏两大流派为主的攻守凌厉的东乡武术,不久前东乡“三十六名教”大战九华山恶僧取得大胜,名动江湖。
5.派人敌营打探,会商防堵策略。不愿投降,就可能招致太平军的讨伐。如何应对?乡绅周晏三说:“贼势浩大,人心仓惶,我个人的一管之见是,应派遣有胆略善辩者前去迷惑贼方,借以探听其虚实,而后商办团练。此乃是移步缓行之法也。”周纳川说:“势当仓促,经权并用。”周宴三随即被周纳川派往石达开大营之中,这显然是一次冒险的行动,但好在周宴三机敏过人,他套近乎,探虚实,以求知己知彼。而当石达开勒令举官呈册,周宴三却以各种理由规避,最终使石达开的想法落空了。
周宴三将打探到的情况一一报告了周纳川。周纳川说:“时势至此,夫复奚言?贼以军师卒旅为钳制之谋,而我乡防堵章程即借彼为定制矣。”也就是说,有的放矢地根据太平军的态势制定了东乡防御的策略。
6.公推周纳川主持练勇大局,鹞石周氏3万两白银开办。东乡各家族族长会商对策时,一致推周纳川主持大计:“兹欲保全桑梓者,非先生而谁?众志成城,悉听指使。有异志不同者,同场共讨之。”于是在周家潭设立东乡义勇总局,由周纳川为总局魁首,各姓族长为练首。其实早在当年8月,安庆府就行文要求各县缉查保甲,每家出一人具器械,练为团勇,也就是组成地方武装。鹞石周氏作为人口冠桐城全县之首的大族,帮办者居多,有憇棠、晏三、郑兰、士英、汝静、廌甫、五之、耀庭等。凡各隘口均设守备,旗帜编为五色为号。五天一操练,周而复始。有太平军窜入,一里鸣锣,五里放炮。如果炮声不绝,各率练勇救援。太平军去则耕,来则守,一时间,居民耕桑相安如故。
办团练,无疑需要巨额经费作支撑。鹞石周氏财力最为雄厚,经过内部商量后,决定一力承担,钱从枫林河渔利来。枫林河即今天的枫沙河(湖),是杨都湖的一部分,与长江相通,盛产鱼虾。理学大师周大璋在《重整枫林河规制记》一文中介绍:“每至春潮怒发,巨鳞长介出没烟波浩淼间。”明万历年间官府将枫林河出价转为民业,鹞石周氏领牒承租,几百年没有变更。最终,鹞石周氏从枫林河渔利中拿出3万两白银作为开办费,重点办理练勇的军装、器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