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东乡义勇热血抗击太平军探秘(三)

时间:2021-12-15 10:00:25

  (三)中计惨败——外线鏖战,后院起火

  “咸丰已未(1859)偶以边境违言,贼首陈玉成赫然震怒,遣将統贼数万,期即剿歼(东乡)。”(《义勇传并赞》)也就是说,东乡拒绝了太平军借道的要求,即所谓“边境违言”。此时,当是六月底,陈玉成刚刚晋升为“英王”,势头正盛,于是调集赖文光、古隆贤统率数万大军,剿洗东乡。有必要提一下,太平军借道东乡由哪里进?往何处去?干什么?现有的资料末见有明确的记载,但从随即发生的太平军进攻东乡的路线和十月陈玉成解六合(当时隶属天京,即南京)之围两点情况看,太平军借道东乡显然是由枞阳等地驰援南京。为什么不顺江而下?盖因大通有李德鄰率水师驻守,东乡练勇毕竟是民间武装,相较而言应该容易攻破,加上太平军对东乡“衔恨非一日”(《凤鹤实录》),于是东乡便成了太平军必须攻破的“绊脚石”了。

  表面上看,太平军借道而东乡却不允,似乎与东乡人豪爽、侠义之名不符,于“道义”二字有损。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对于太平天国,笔者不敢妄议。但前文已经述及,太平军在占领桐城后的表现已背离了农民起义军普遍打出的“替天行道”的旗帜,表露出“贼”、“逆”的本质。而行为恶劣且多次小股侵扰过东乡的太平军,一定知道东乡担心他们借机劫掠而不会答应借道,但他们仍然提出了借道的要求,无非是为进剿东乡找一个“冠冤堂皇”的借口罢了。必然会出现的情况是,借道,必将引狼入室,让整个东乡遭殃!不借道,更会势在必然的遭遇疯狂报复,而致生灵涂炭!两难之下,具有鲜明的侠肝义胆、耿直不屈之特质的东乡义勇拒绝借道过境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而当这支太平军“拥众大掠东乡”时,东乡义勇剩下的选择还有什么呢?只有为保境安民、共御外侮、免遭屈辱、维护尊严而殊死迎战之一途!不借道而阻挡,不仅没有冲淡,反而彰显了东乡义勇的道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此次进剿的太平军数量,《义勇传并赞》的说法是“統贼数万”,《义勇纪事本末》的说法是“统贼兵数万”,《章冠鳌传》的说法是:“冠鳌之族数千人为前队,与贼遇,贼众且十倍章氏”,三者较为一致,远远超出了1998年版的《枞阳县志》“太平军约1000余人奉命东下,征剿东乡练勇”的表述。

  太平军主要分四路,从东面的无为牛铺沿三公山一带的砖桥、黄墩、西沙、距(聚)沙矶,一路排到北边的庐江昌罗河。周憇棠等立即前往大通镇水师李德鄰营请发炮船驻扎灰河、龙王嘴等处水口,以防太平军从无为牛铺进入。陆路各隘口由各姓族长调度练丁,东堵小岭、蜜蜂岭,北堵高矶、分水岭,西北堵黄叶岭、牛石岭,携粮食,历风雨,冒矢石,不分昼夜守卫。粮饷火药则由练勇总局颁发。

  东乡练勇对出入各隘口的人员进行严密盘查,以防奸细混入,同时又派人秘密打探太平军的虚实。太平军由无为庐江两县进兵,在山头上遍立旌旗。七月初一,练勇周泽元、周宗敏等争先接仗,连踏两营,杀太平军数百人。生擒数十人。周憇棠再往大通水师请增枪炮,以助军需。练勇士气百倍,太平军击东则西救,击首则尾救,斩杀太平军首级数千。至七月十一,太平军还是无法进入东乡,有些沮丧而思退兵了。但是,这个时候,一位庐江的奸细却站出来向太平军献策了,这一献策致东乡练勇惨败!

  此人献计道:“这些练勇所守者,不过隘口耳,且暂退卷旗息甲,由险径进入,纵火焚烧,彼有家室无心恋战,练必败矣。”果然,七月十三日黎明,太平军穿越三公山狭道直插七井、大山、周潭等练勇后方,放火开炮,东乡练勇回顾奔救,太平军乘势夹攻,一时间东乡练勇腹背受敌。太平军一股由孙家坂进入,与章氏练勇遭遇。胡潜甫对于这一段的描写很简约:“章冠鳌偕族人南围,统练丁杀贼无算,鳌力尽阵亡。”而吴汝纶的描写则非常精彩:“冠鳌之族数千人为前队,与贼遇,贼众且十倍章氏……,贼围章氏数重,章氏大困。顷之,一人带剑持矛,奋臂大呼,率众突围而出,出顷之复入,如是者三,格杀贼不可胜计,矢石火炮如雨注,不能中,出入重围中如无人,贼众辟易,不敢仰视。询之,乃冠鳌也。围竟解,章氏数千人得无恙。……后贼中每相与语及冠鳌,辄惊愕相顾曰:‘吾有是人,天下不足争也。’”章冠鳌把族中数千人带到安全地带,“呕血而卒,时年已六十余矣。”章冠鳌最后一刻把东乡义勇的侠肝义胆,演绎得无比悲壮而神勇,赢得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为之作传,成为唯一有传的“三十六名教”人物,令后世之人至今回望那一幕惨淡的烟云,依然唏嘘不已,感佩万分!

  再回到惨烈的战场。在进攻孙家畈的同时,又一股太平军暗渡黄叶岭(即黄檗岭、黄柏岭),东乡鹞石周氏、鸦山王氏、吴家桥吴氏、横埠河左氏等义勇经过一番激战,亦最终落败。

  仅孙家畈、黄叶岭之战,东乡练勇死亡就达221人。更为可惜的是,曾经威震大江南北的东乡“三十六名教”大都在这两场战斗中亡身,东乡武术由此衰败,成为历史的遗憾。

  那么,其他的东乡练勇呢?陆路的皆逃入深山,守水口的大都幸免。“惟近水次者泛舟乃免。”(《义勇纪事本末》)这一点在《义勇传并赞》一文中也得到证实:“赖有大通镇总镇李公名德林速发援兵,水贼战败而退,至是各户悉以舟载男女胥逃避于江滨洲渚间,幸具获免。”

  东乡练勇一时惨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太平军偷袭东乡后方纵火,致东乡练勇军心动摇,且在前方假装撤退实则两面夹攻外,力量悬殊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不仅交战时太平军数倍于东乡义勇,而且太平军使用了可以远距离杀伤的火枪火炮等热兵器,《义勇传并赞》载:“既而贼以火器来攻,我众不支,隘口始失。”《章冠鳌传》亦载:“矢石火炮如雨注”,长于近战且擅长冷兵器的东乡义勇自然是难以支撑了。周启源在《义勇传并赞》中为此感叹:“盖两军肉搏,则我众之勇百可当千,惜无火枪火炮佐之,故不免折北耳。”

  太平军一路杀到周家潭后,一度进山搜剿练勇,但不时的遭到擒获或格杀,于是便重新在周家潭扎下大营,并以七井山庄为犄角,但凡村落中鸡猪牛羊银钱票帛搜括殆尽,一些老弱妇女则遭杀戮。周纳川便暗中召集练首会议,选择精卒武力绝伦者数千人各持枪火药埋伏东园西园两山峡口中,日则金鼓齐鸣,夜则燃火山谷。太平军大惊,恐为所袭。前后在周家潭盘踞一个月后,举火遍烧村舍,拔营宵遁,练勇拦截夺还牛马钱帛并一些难民女子。

  (四)报仇雪耻——重整旗鼓,再战称捷

  东乡是多难的,东乡更是不屈的。

  咸丰十年(1860)捻军张骆行、冀瞎子、小阎王、任柱率十万大军由明光、蒙城、亳州一带窜六安、霍山、舒城、庐江等处,一路淫掠焚杀,剿洗一空,数千里鸡犬无声,人烟断绝,其凶残较太平军更甚。东乡练勇照前例,仍各守隘口,四方避乱者扶老携幼涌入东乡。东乡人为他们搭茅屋、筹粥饭。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一股捻军威逼东乡,各练首率练勇死守隘口,凡行旅往来严加盘查,擒获捻军侦探数十人,皆斩首示众,这股捻军知道东乡戒备森严,终不敢深入,回舒城、霍山去了。

  不久,太平军赖文光又纠结捻军环攻东乡。东乡练勇奋不顾身,接仗三月,殆无虚日,凡各隘口杀敌数千。至五月十八,赖部死亡过半,夜半拔营,练勇追奔,对方悉弃辎重而去。民心稍定,而守隘如故。六月,多隆阿统军打算收复桐城,但军饷甚缺,周纳川派周廌甫送去一些银两。八月,桐城收复,周廌甫回周家潭,东乡练勇始撤。

  东乡练勇抗击太平军、捻军前后9年,总计击杀太平军和捻军1万余人,练勇及家属与平民亦伤亡数百人。

  同治元年,曾国藩抚皖,设采访忠义局,搜罗草野士民抗节亡身,死难的东乡练勇都得到了抚恤,并准合族建义勇祠,春秋享祀,世世勿替,以使青简垂光!

  二、一点证伪——“他族望风而靡”之说成立吗?

  围绕东乡义勇抗击太平军一直有一个重大疑点,这个疑点就是《章冠鳌传》所载的“他族望风而靡”,原文如下:“(咸丰)己未(1859年)秋,……冠鳌之族数千人为前队,与贼遇,贼众且十倍章氏,他族见贼众甚,皆望风而靡,莫敢援章氏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当章冠鳌统率章氏练勇大战孙家畈时,其他家族都早已望风而逃了。民间还传说,前后脚迁来的鹞石周氏和山边章氏本是东乡首一首二的世代结为亲家的大家族,在抗击太平军之后忽然由“亲家”变成了“冤家”,其原因就在于鹞石周氏没有向山边章氏伸出援手。

  事实真是这样的么?笔者作为鹞石周氏和山边章氏之子,老屋至今还在山边章氏的大山村。一直想不偏不倚地弄清楚真相究竟如何。

  前文述及东乡各家族的练勇是水陆结合、分头把守的。当时因为太平军突然在后方的周家潭一带纵火,确有部分东乡练勇“回顾奔救”,但孙家畈之外的其他隘口的东乡练勇仍在拼杀。《凤鹤实录》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咸丰)九年己未七月……贼一股由孙家畈进,章冠鳌偕族人南围,统练丁杀贼无算,鳌力尽阵亡。又一股暗渡黄叶岭,统丁抵御。”《凤鹤实录》接下来进一步记录了哪些家族在孙家畈战斗,哪些家族在黄叶岭战斗,特别是记录了各个家族的具体阵亡情况,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义勇在孙家坂阵亡者,山边章氏十二人,家属三人,在黄叶岭阵亡者,周氏七十八人,又十三人,鸦山王氏四十八人,又七人,吴家桥吴氏十三人,又八人,马鞍山二十八人,后埠潭一人。”也就是说,与章冠鳌等山边章氏练勇大战孙家畈的同时,鹞石周氏、鸦山王氏、吴家桥吴氏、横埠河左氏等练勇则大战黄叶岭,且死亡更多。

  那么,为什么吴汝纶会有“他族望风而靡,莫敢援章氏者。”之说?且看吴汝纶写《章冠鳌传》的背景和依据:“(冠鳌)既卒之二年,余避乱至东乡,乡人每津津谈冠鳌事”,这里的“乡人”自然是章氏族人——若非本族之人,对章冠鳌之事哪来的了解?又遑论“津津”?章氏族人对吴汝纶作上述与事实有出入的诉说,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管鹞石周氏等其他家族有练勇在黄叶岭竭力奋战,且死亡人数很多,但山边章氏在孙家畈之战中死亡的是东乡“三十六名教”之首的章冠鳌,与一般练勇相比,可以以一当十甚至当百。二是当太平军在周家潭纵火后,确实有练勇“回顾奔救”,自然包括为首的鹞石周氏练勇,但“皆望风而靡”的“皆”字太过了。而山边章氏练勇依然全数在征战,其结果必须是山边章氏村舍被焚的更惨。三是如前文所述,东边的灰河、龙王嘴、小岭一直由鹞石周氏为主的练勇在把守,前二者为水口,后者亦临近枫沙湖。赖有大通镇总兵李德鄰速发救兵,战胜了水路太平军。而当荡平了孙家畈、黄叶岭的太平军如潮水般向周家潭席卷而来的时候,其兵锋正盛的势头决非刚刚经历水上大战且又看到孙家畈、黄叶岭防线已破的这些鹞石周氏等练勇可以抵挡。“惟近水次者泛舟乃免。”(《义勇纪事本末》)幸好水路为这些鹞石周氏等家族的练勇和近水的鹞石周氏等家族的百姓提供了避难的通道。被章冠鳌拼死救出的山边章氏的练勇和后方百姓,只能同近山的鹞石周氏练勇和百姓一样,逃入深山避难,与水路避难相比,转寰空间小,生活更困难。

  基于这些,山边章氏族人难免不平衡,难免对其他家族,特别是对过去一直非常亲近且人口数量是自己几倍的鹞石周氏心生嫌隙,口有微词了。

  可惜的是,当年年轻的吴汝纶(时年21岁)没有作多方了解,仅凭一时意气,就听信一方之言挥笔写下了“他族见贼众甚,皆望风而靡”的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结论,又可惜的是鹞石周氏和山边章氏两大家族都很高傲,怨者自怨,被怨者任其被怨,都不愿意放下身段沟通,酿成了一桩“公案”,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相互之间不开亲,甚至有所“械斗”,也让许多人许多年不明究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族人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平和相融早已代替了眼眦必报,但弄清这段真实的历史,对于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未来的发展与进步,依然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周巨龙)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