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古镇石矶头史话

时间:2021-12-20 14:54:36

  古镇石矶头西距枞阳县城约10公里,骑自行车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车程。钟灵毓秀的羹脍、神灵两赛湖水绕镇东流,汇江入海。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久,地灵人杰,人文荟萃,英华迭出。除先后孕育了钱镜水、钱澄之(又名钱田间)父子,何如宠、何如坤兄弟等一批已载入史册的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名流外,还流传着许多历史名人的文化遗存与轶闻。现撷取部分遗珠,以飨读友。

  早在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桐城南乡就在石矶头上口圈圩造田,故命名永乐圩。天启元年(1621年)桐城县令胡必选为遂从宰相何如宠(今石矶头附近何青山人)意愿,让其大青山上祖茔”飞鹅地”呈飞鹅戏水之形,将大青山脚下圩、渠、河、湖疏通串连成大河泊。定名”神灵赛”湖,全长近10公里。沿途有大小山岗和马形山矶头阻隔,于是又组织民夫,筹措银两,避山绕石,人工开挖了一条长约2公里新开大沟入江。故沟名,新开沟。今由我县枞阳、藕山两镇共治。而绕开的巨型矶石,用其原名曰”石矶头”。

  当年,工地大量民工开挖大沟时,食宿于马形山脚下的山岗上,临时设立几家小商铺与客栈,以供大量民工生活之需。又因名石矶头小街。后来,周边群众逐渐云集并从事商贸交易。又因街面石头多的特点,当地百姓习惯于称之”石头街”。清代年间,桐城南乡地方官治,在此设立”石矶头航道船舶管理所” ,进一步规范航运秩序。从此,航商渐聚,商贸日兴,石矶头之名远扬。

  咸丰八年(1859年)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率众将于枞阳县城望龙庵召开战役军事部署会议后,有部将领千余人驻防石矶头。步兵山岗练技,水兵神灵赛湖操练,矶石上昼夜响着嗬嗬嗬的磨刀声.。后人曾在石壁上刻下五尺见方楷书”磨刀石”三个大字。太平军失利后,字毁。昔日练兵场遗址成了藕山镇姚塝林场,磨刀石旧址也被今人僻为上街头农贸市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地乡镇组织群众冬修时,曾有几个农民在神灵赛河淤泥中挖到几件锈迹斑斑当年太平军(当地老人习惯称之红矛子)遗落的刀矛。

  民国20年(1932年)前后,安徽省黄梅戏第一位女演员胡普伢(原藉太湖新仓乡胡家老屋),为避封建家族迫害,携夫大老张(原名张庭玉)隐居于石矶小镇下街头,开了一家名为“合意茶肆”,馆内兼收弟子门徒,教唱黄梅调,开草台业余戏团盛达三年之久。其教授的”春台班”弟子,不仅在县内藕山新开村,枞阳镇北圣、展望、龙窝、麦元、汴泗等地轮回演出,而且辐射到江南乌沙峡、鸟落洲(今属池洲贵池区)等地。其播撒的黄梅戏文化种子一直延绵到文革前后(长达近50年)。如今,石矶头周边一些八十、九十的老人,仍能字正腔圆地唱上几段黄梅调。可见胡普伢这位民间黄梅戏艺术大师当年在古镇石矶头影响多么深远。可惜,1933年,这位开创我省黄梅戏坤(女)角演员之先河与第一人 ,不幸病逝于石矶头。长眠在她钟情于石矶头这个第二故乡。更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其墓未能立碑记载。其历史事实只能在民间口口相传。

  民国27年(1939年) ,日军飞机轰炸了石矶头,炸掉石矶头街后方氏油坊,炸死庐江籍雇工5人,激起了石矶头街上爱国青年吴多贤、陆翊青、江哲梅等人愤慨。他们自发组织”抗日盘查哨”,积极投身爱国抗日。被日寇侦悉,于一天深夜突袭,将三爱国青年抓至新开沟渡口,严刑拷打,三人威武不屈,后被刺死于江边,鲜血染红了江岸,染红了江水。经县乡上报安徽省政府,批准为抗日英雄烈士。其事迹可查1944年编纂的《安徽概览》。地方百姓被三英烈壮举所感动,自发性的捐资捐物在古镇下街头水府庙侧建抗日烈士庙,供三烈士牌位、遗物以纪念。民间塾师金勺元(藕山镇原道畈村人)为烈士撰联悼念:

  总算得健儿,为国捐躯,万姓之中称铁汉;

  这才是烈士,不屈断头,千秋以后仰雄风。

  1954年,一场百年末遇的特大洪水,导致枞阳县境内长江全流域大小圩口先后溃破,唯一剩下石矶头的瓜洲圩固若金汤,始终与洪魔决战到底,后被誉为”英雄圩”称号。因此,古老的石矶头小镇在民间又是增添了几分神密的色彩。  作者:钱新华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