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守护“小城之魂”

时间:2021-12-22 15:12: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文物工作者砥砺前行,主动作为,文物事业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浮山摩崖石刻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县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诞生。 201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先后核定公布的第六、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我县有8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列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达到了二位数。 2017年12月,又有23处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铜陵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拥有国保1处,省保15处,市(县)保51处。

  2004年以来,先后首次对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刘大櫆墓、吴汝纶墓、何氏家庙、会宫张氏宗祠、浮山中学中大楼、阮鹗墓石刻、钱澄之墓、方学渐墓、李光炯墓、合龙汪氏宗祠、鲁生烈士墓、胡聚书之妻吴氏牌坊等文保单位进行了全面抢修。对方以智墓、姚鼐墓、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等文保单位进行了恢复式整修,对浮山摩崖石刻、汤家墩遗址、子华墩遗址、白柳公社矾矿冶炼遗址、阮枞江墓等文保单位的周围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抢修与整治工程的全面实施,改变了我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普遍存在年久失修而破旧荒凉的状况,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再现其历史原貌与风采,已成为文物旅游的新亮点。

  强化不可移动文物的“四有”工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到2013年,枞阳县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首次全部安装上了统一规格、统一形制、相同材质的标志碑,并完成文保单位记录档案的编制、备案。到2017年12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均安排专人看管。阮鹗墓石刻、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浮山中学中大楼等安全风险等级高的文保单位和文物库房,安装了红外线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随着一系列工作的完美收官,结束了自1961年公布的我县各级文保单位无保护范围、无固定标志、无记录档案、无专人看管的历史。与此同时,保证文物库房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不断岗,节假日班子成员坐岗值加强班,警钟常鸣,死看硬守,实现了县域内不可移动与可移动文物40年安全无事故。

  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国家统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县文物工作者扎扎实实地开展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审核整理等工作,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39处,摸清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总量、分布、类型、年代等总体情况。由国家统一组织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全县国有单位490余家收藏的3708件可移动文物的登记备案等任务,其中有497件被鉴定确认三级以上珍品。在前后十年的两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县文物工作者以前瞻性的思维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推动普查工作深入开展,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地提前并圆满地完成普查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次性通过国家文物普查办专家组验收,荣获了安徽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建设枞阳县博物馆,展示枞阳丰厚的历史文化,是枞阳县委、县政府作出的重要举措,文物工作者本着“讲好枞阳故事,传播枞阳声音”的原则,尽心尽责地推进博物馆的建设,现已完成了《枞阳之歌——枞阳历史和文化陈列》主题展览的策划与布展工作。布展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旭光、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寿顺以及行业内文博专家学者,亲临现场参观指导,对陈列形式与陈列内容给予了一致好评。

  调整文物保护思路,“推进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浮山中学中大楼、会宫张氏宗祠等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对外实现开放,已成为开展党建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2016年1月,精选48件(套)枞阳县馆藏文物,在铜陵市博物馆举办《枞阳历史与文化特展》,彰显文物资源优势,展示枞阳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从文物的静态保护拓展到动态保护,“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以创新的方式开展文物研究。 2003年8月,枞阳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专业史书——《枞阳文物志》出版发行。从2006年开始,文物部门与安徽大学联手,对枞阳先秦青铜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整理与集矿冶遗址、聚落遗址和墓葬及其所出青铜器三位一体的青铜文化遗存进行综合研究;通过整理、研究而汇成的丰硕成果——《枞阳商周青铜器》一书,已于2018年1月出版发行,这是第一部研究枞阳先秦历史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长江北岸青铜文化研究的空白。同时,《枞阳文化光耀千秋》《枞阳商周考古综述》《安徽枞阳地区出土先秦青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安徽枞阳出土西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研究》《安徽枞阳浮山杨杰撰隐贤岩记摩崖石刻赏介》《从枞阳收藏的良民牌谈太平天国时期的户籍管理》等等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相继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一批研究枞阳历史文化学术成果的面世,标志着枞阳文物研究进入了专业性层面,更好地提升了新时代枞阳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我县文物工作者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乘深化改革之风,扬文物发展之帆,尽心守护“城市之魂”,奋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让文物的光芒照进当代,传承未来。王乐群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