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纲先生(枞阳人)是我省著名的历史学家,安徽省博物馆首任馆长,安徽省文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却又不屈不挠的奋斗着,为社会、为民族作出了极大贡献。时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怀李则纲先生在安徽抗战史料征集方面的巨大功绩。

一、出身贫寒,大器晚成
1891年,李则纲出生于安徽枞阳的一户半耕半读家庭,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他的少年时代正值晚清社会变革时期,起初接受的是私塾教育,科举废除、新学兴起后,1909年18岁的李则纲又考入南乡的白鹤峰小学堂读书,1911年考入安徽初级师范(校址在安庆龙门口,今天安庆一中),师从皖省名宿胡远浚(字渊如)先生。原本只需读五年的师范,因为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缘故,李则纲读了七年。
1917年冬,26岁的李则纲才步入教师的行列,最先任教于舒城县立第一高小,后入桐城中学任教。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则纲应邀去芜湖女子师范教书,哪知天灾人祸,还未到校,一场大病竟然耽搁了三、四年的光阴。1923年,大病初愈的李则纲经朋友介绍,到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今安庆二中)教国文。
1928年至1932年初,李则纲赴上海,经同学徐中舒介绍,先后在暨南大学华侨事业委员会担任编辑、出任暨南大学讲师、中国公学教授。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李则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同时在此期间,还编写出版了《革命大事年表》、《欧洲近代文艺》两本著作。
1932年,李则纲应省立安徽大学之聘,重回安庆教书,担任现代史、中国文化史、史学通论等课程,教课之余还担任《安徽大学月刊》的编辑。1932至1936年在省立安大任教期间,李则纲又先后出版了《史祖的诞生与图腾》和《史学通论》两部著作。
二、奔赴大别山,投身抗战宣传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次年6月日寇进攻安庆,李则纲先举家迁回枞阳老家,后全家避难岳西山里,担任安徽省救济委员会岳西难民收容所主任,从事难民救济工作。
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不愿做亡国奴的李则纲,毅然奔赴大别山,积极参与抗战宣传与动员工作,成为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委员。1939年10月4日,在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次工作检讨会上,李则纲发表了《从历史上检讨大别山脉与淮河流域的民族性》的演讲,着重分析了历史上各个时期大别山和淮河地区人民所表现出的强悍的反抗性,“最后,敬盼诸位,根据历史,把握现实,团结群众,发扬这里固有的‘民族性’的特长。在抗战过程中,造成光荣的记录。”讲演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激励大家抗战到底的决心,体现了一个文化人在抗战时的作用。

三、首倡安徽抗战史料征集
李则纲对于安徽抗战的贡献,除了宣传动员,更在于他首倡抗战史料的征集。李则纲避难岳西时,心系国家,一心想着要为抗战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日他偶然看到《皖报》上登载的征集史料的“东电”,一时触动心机,感到史料征集工作的重要性。于是一面和几位同志商量组织“安徽抗战史料采集社”,一面向省政府上书,备陈抗战史料收集的重要性及采集的办法,很快引起了安徽省主席廖磊的重视,邀请李则纲前来立煌商谈。之后李则纲举家迁往立煌(今金寨县),并被安排到新成立的安徽省战时文化事业委员会,担任采集组组长,专司抗战史料的采集工作。
为了推动采集组工作的开展,李则纲一面制订工作计划大纲,广泛分发宣传史料采集工作的重要意义,一面建立采集网,与各县、各军队取得密切联系。当时具体的工作有剪贴报纸(大别山日报、皖报)、绘制史画(选择抗战中可歌可泣事迹,绘成画片,以广宣传。)、编印《采集旬刊》披露已搜集的史料、史料调查、征录大事记、史料展览(如1939年7月7日举行了“七七”事变二周年文化展览会)。
1941年12月,在各界人士的推动下,“安徽省抗战史料征辑委员会”成立,这是一个独立性的史料机构,常恒芳任主任委员,李则纲任副主任委员,负责具体工作。该机构成立后,一方面继续开展史料采集、史料展览;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史料的编纂工作,先后编印了《战时安徽文化》、《正气集》、《草莽英雄列传》、《烈士传》、《安徽抗战忠烈传》、《安徽省籍抗战阵亡将校表》等;同时还参与了《安徽概览》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
1944年冬,依据国民政府各县市普设“文献委员会”的规定,呈请省府改“抗战史料征辑委员会”为“安徽省文献委员会”。这个时期从各地大量征集了抗战的胜利品;另一方面到安庆、合肥、蚌埠、滁县、灵璧、固镇等地先后接受了二万余件敌伪时期的文献档案;1946年7月,又创刊《安徽文献》,每月按期发行,每期内容约为三万字。1946年7月,国民政府以“安徽文献委员会”为样榜,通过各省市文献委员会组织规程草稿,可以说安徽文献委员会为后来各省文献委员会的嚆矢。
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许永璋先生出版的一本名为《抗建新咏》诗集中有《赠李则纲先生》诗一首:“懿欤司马迁!史笔千秋传,江河流滚滚,日月互中天。李君旷世情,坠绪欲恢宏,泊然营所好,卓而殚其精。君实凤凰髓,千载阿与唯,我袭风雅遗,敝帚珍且喜。学术异门庭,彻论掌常抵,见我气如虹,许我诗为史。奖励岂敢当,矫首望八荒,金风嘶铁马,碧血泼沙场,偶歌乱离什,一字泪千行,章甫适于越,大树笑荒唐,知者虽眷眷,兰惠托同芳。感此怀先哲,俯仰意苍茫。”诗中将李则纲先生比作司马迁,赞曰“史笔千秋传”,凸显李则纲对于安徽史学尤其是史料征集方面的贡献,这样的评论并不为过。李则纲先生对于安徽抗战史料征集所作出的贡献是具有开创性和超前性的,时至今日他当年所征集的史料依然弥足珍贵。
四、文献征集与教书、写作三不误
抗战时期,李则纲先生一面开展着史料征集的工作,一面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1940年,战时安徽的最高学府安徽学院成立,李则纲是最初的筹备人之一,学校成立后,兼任了一段时间的教务长,后任该校教授兼史地系主任。后来著名的旅美口述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就曾于1944年受李则纲的邀请,在安徽学院史地系教授《西洋通史》。而李则纲先生在课程之余,还指导史地系学生成立了一个史地研究会,颇能激发学生们对于历史、地理的兴趣。
抗战时期,这所学校建在立煌古碑冲,距立煌城(金家寨)大约十公里,因李则纲当时身兼省抗战史料征辑委员会副主委,他常常会每日或隔日往返于两地之间,在战时的艰难条件下,这两地的往返只能靠步行,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不过李则纲先生又是那样的乐观,他在回忆文章中说:“我的孱弱之躯,因为这样跑路,就渐渐转好,这是我意外的收获。”其实先生一贯是这样的乐观,读他在抗战时期留下的文字,就会感觉到他无时不在宣扬抗战必胜的信念,积极的精神面貌鼓励着自己,感染着同志们。
李则纲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就是在抗战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创作。《史学论丛》是李则纲抗战胜利后1947年出版的一本文集,收录的大部分都是他在抗战期间的文章。从这些文章来看,一部分是因当时大别山里抗战的需要,为了激励动员同志们而写,如前文提到的《从历史上检讨大别山脉与淮河流域的民族性》,也有应抗战史料征集委员会同志的要求而写的《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怎样学习历史》,还有为安徽学院史地系教学需要而写的《中国历史之分期》、《周秦两汉学术思想中的史观》,总共有十五篇文章都是在抗战时期所写,在那样的环境下,实属不易。而这些文章又都是针对抗战形势而写的,都是有的放矢的史论佳作。
可以说李则纲先生在抗战的八年里,真是文献征集与教书、写作三不误。
1942年4月4日,安徽省史料征辑委员会第一次展览时与前来参观之朝鲜义勇队合影(最右者为李则纲,说明文字依照片背面文字介绍)。
安徽省战时文化事业委员会采集组绘制的史画之一《段康侯被掳殉国画片》。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