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石台县秋浦河畔的"占大中学"校园内,端立着鲜为人知的学者李诚的塑像。黑色的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的"李诚先生之像",系其学生、著名文学评论家舒芜的手笔。基座侧面则是其学生、著名古文学家、汉语专家吴孟复生前所书敬师诗: "几人老有从师乐,斯世知多继起贤。"李诚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力透出学者的睿智。
李诚是安徽省石台县占大镇南源村人,原名泽宗,字敬夫,1906年7月23日生于一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就喜爱读书,随清孝廉王朝忠先生读《四书》、《五经》及唐宋八大家古文,常能过目不忘,十分聪明,在当地有神童之誉。民国初年,李诚去桐城,在名士姚永朴先生办的至德县宏毅学舍受业,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得到姚的赏识,被姚推荐给桐城马其昶(字通伯)。马是著名的散文家,曾在京师大学堂教学,因编辑《清史稿》而驰名天下。马看了李诚的文章大加赞赏,此后李诚随马数年,得之真传,与桐城派结下不解之缘。因此,有人称李是桐城派最末一位名家。他本人也常说: "吾虽非桐城人,但出自桐城门下,终生受益匪浅,可谓半个桐城人。"后来马通伯让李诚为家庭教师教授其孙辈。李不负师恩,悉心教学,一时间前来求学者不绝于门,其中学业有成者10余人,如日后成为知名学者的马茂元、舒芜、吴孟复等。
李诚讲课,条理清晰,剖析透彻,释疑解惑、发人深省之处尤多。他的国文课讲得非常吸引人,从古文字的来源和象形、含义、谐声等方面透彻地加以讲解。现已80多岁的老人焦明回忆起李诚讲课的情景,犹历历在目。他说,先生讲课善于通过典型带动一般,例如,针对我们写作文中出现"衣"、"示"偏旁不分的毛病,他就在课堂上指出"衣"旁大都与服装、衣饰等有关,而"示"旁则大都与意识、神鬼、祭祀等有关。这样,我们就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杜绝了类似的错误。先生还能作一些生动有趣的解释,引导我们专心听讲。有一次讲到"兔"、 "免"二字的区别,说兔子遇到危险就跑,开始还能看到一点尾巴,最后连一点也看不见了,也就免了危险。同学们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这种通俗易懂的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调节了课堂气氛。
李诚先生的内心深处始终蕴藏着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他常说:读书之人,要关心国家大事。文人从军、弃笔从戎,古已有之,如辛稼轩、陆放翁抗击金兵南侵。言谈之中,常以其自比。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保家卫国的时刻,赋闲在家的李诚天天注视着战争的发展,对双方军事对峙的形势、部署及地理位置,皆精心研究;对报纸和广播电台公开报道的军事消息,他都一点一滴地收集,汇聚到一起。他的居室墙上挂满了地图,他常常在图前踱步,沉思着如何用兵,以致夜不成眠,披衣起床,奋笔疾书,给毛泽东写信,就朝鲜战争未来的局势发展,我军的战略战术、军事部署、注意事项等一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设想。虽然是纸上谈兵,但字里行间表达出一位学者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心跃然纸上。
李诚以文会友,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李则纲的一段佳话。李则纲是安徽枞阳人,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和历史研究工作,著有《欧洲近代文艺》、《远祖的诞生与图腾》、《史学通论》、《革命大事年表》等,是我省老一辈历史学家。他与李诚的相识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李则纲担任省文献委员会副主任时,就聘请热心文化事业的李诚为该会特约采集,解放后又推荐李诚到文史馆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李诚常去探望李则纲,每次都捎几本书给他看。二老相见,谈笑风生,从哲学到历史、地理无所不谈。李诚比李则纲小10岁,亲切地称李则纲为"李老夫子"。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