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新华
康熙十一年(1672),暮春。
小城枞阳北山楼窗外,是一阵紧似一阵的北风雨,山上低垂的草木在北风雨中摇晃、挣扎,倔犟地绽放着生命的底色,去冬那一片凋萎枯黄,俨然被眼前的新绿遮得严严实实,绝壁黝黯处,细潺的流泉,从石罅中无声地滑下,嘀嘀嗒嗒地敲打着小楼下的地面,也像是敲打在楼主钱澄之(1612一1693)的心头上。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不停地踱步,凝重的面容里透着悲愤、不平。毫无疑问,此刻的他,满脑子里都是装着莫逆之交方以智(又名方密之)那个案子。
密之虽化鹤归去,但案子未了,子弟仍在囹圄,阖门不安,方夫人日夜为之悲泣不已……他站起身,将书桌上那把心爱的琴挂到壁桩上,收拾好书稿,关上纸窗,长长地吁了口气,心里便拿定了主意,决定去一趟浙江嘉兴武塘(亦称魏塘),再访老友魏学渠。
魏学渠是魏大中(与左光斗等同称“六君子”)堂兄魏廷荐之子,清顺治五年中举,授成都府推官,历官至湖广提学。他为人重情义,与澄之虽阔别二十余年,不忘旧情。去岁,当他获知钱澄之为家庭不幸悲困于官司之际,便邀请澄之去湖广,不仅予以多方安慰,还资助钱澄之还清了债务,赎回因打官司而抵押出的田产,帮澄之买宅移居北山楼。
钱澄之在枞阳安顿好家后,听说老友已去官归里,去年,曾专程至嘉兴武塘访谢。时隔一年,现又要踏访,既是为掩人耳目,亦希望老友帮助他筹措一笔北上进京的费用。想着想着,心中不觉诗兴上来,顺手取下案头笔架上那支小楷狼毫,在砚台上舔了舔笔锋,刷刷点点,一首题为《将发坐北山楼对雨》诗句便跃然纸上:
北风舟不发,小坐雨中楼。
老树浮新绿,悬崖走宿流。
琴移高壁挂,书近纸窗收。
暂憩翻同客,去留可自由。
小阁迎山启,疏棂对雨开。
遥怜一片石,似为此中堆。
古屋危岩下,荒草杂树隈。
无穷丘壑趣,待我客回游。
诗人审视一番后,又在题目下添了“再往武塘”几个小字,表明去意已决。
前一首诗,大致意思是,因江面上风很大,船家不敢贸然开船,诗人只好坐等在小楼上,无奈的望着窗外一时半会停不下来的不大不小的雨。雨点打在老树上,洗涤着嫩绿的枝条,再顺着崖缝隙,悄无声息地流淌下来。诗人收拾好案头,不觉有些倦意,便就着躺椅闭目养神。
后一首诗,前三句写的是,小楼倚山而建,那雕刻花纹的窗户疏远了面前的雨水,远远的看着那一方山石,像是在堆积起来的,古老的小楼在嶙峋的山岩下,不甘寂寞的荒草杂树在小楼后面形成了一道弯弯的绿色屏障。最后一句写的则是诗人的那种闲适心情,“我居这里,有种无穷的乐趣”,起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风停了,雨住了,澄之身着一袭半新半旧的长衫大褂,背负行囊,来到船舱内坐定。第一天的行程算是顺风顺水。当小船也到了贵池江口时,夕阳还在山口上晃晃悠悠。船家开始生火做晚饭,诗人与同行的几位旅客登上码头,边走边看边聊,又聊出了这样的诗句:
晚泊江口
觅舟纔得便,已是暮春天。
汗漫悲衰老,经营羡少年。
江帆看上水,米价问来船。
客伴多携酒,相邀不使钱。
这里除了交代出访时间是“暮春”,还写了自己因为年迈,身子骨大不如以前,稍动一下就是一身汗,不禁羡慕起年轻人身强体壮、精力旺盛。另外,写到了关乎一日三餐的“米价”,以及旅客间相邀饮酒不用付酒钱的趣事。
翌日,小船载着钱澄之一行到了大通。俗话说,春天的天气,如孩儿脸,说变就变。夜里,江面上风高浪急,直到天亮才平静下来,躺在船舱里的诗人,没有半点睡意,正准备补个觉,谁知又要开船。原来船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增加了载重,刚刚划岀去不远,桅杆发生了倾斜,旅客们被吓得一个个大呼小叫起来,船家手忙脚乱的又把船停到港口,诗人回想起刚刚发生的那一幕,真像是一场死里逃生啊!
大通遇风
一夜波涛撼,朝来欲渐平。
正思安枕卧,早听逐帮行。
载重舟应稳,樯欹客始惊。
榜人收港急,回首特轻生。
诗人就这样一路行,一路与诗为伴,所有的孤独、烦恼皆化作飘散的云烟。当然,还有途经后面的那锦衣洲、燕子矶、闾门等沿路码头都有诗记事,就这样一直写到目的地嘉兴。怪不得世人都称先生的诗为“史诗”。作为后人,应该心存感激,感谢先生以文学的笔触,为今人展现了那段沉重的历史。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仅存《望板子矶》诗一首,供读者朋友们慢慢品味吧。
望板子矶
故垒涛声壮,凌江石势横。
奸臣初筑此,为拒上流兵。
误国潜逃窜,谋身苦战争。
往来人指点,遗臭污矶名。
钱澄之这次下江南,一路上没少担惊受怕,多少有点像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到了嘉兴武塘魏学渠寓所,老友学渠拉着他的手,分外亲切。宾主落坐,魏听了澄之的来意后,慨然应允。想到了方以智往昔与他的从兄魏学濂那种亲密关系,也是他素来仰慕敬服的人物,此时遇难殉节,子弟危难,钱澄之远赴以救,他怎能不尽力相助?
钱澄之住了数日,急于北上京师,带着魏学渠赠予的川资,便经由王家营取道泰安北上。这一路上舟马劳顿不必细说。抵达都城后,他造访的第一站便是姚侍郎府,与他此行的关键人物乡友姚文然见面。
姚文然,字弱侯,号龙怀。其父姚孙斐乃崇祯十三年进士,授浙江兰雞县令,擢兵部职方司主事,清南下后归隐乡里。姚文然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李自成大顺军攻进北京,姚文然间道归里。清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再出仕,先后任礼、工、兵、户科给事中,擢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
刑部是主管天下刑罚谳狱的最高机关。作为刑部侍郎的姚文然,不仅能在案件明刑定案的最后关节起到决定作用,且与各省的臬司有上下关系和人情来往,可在案件的申奏阶段发挥影响作用,事涉三省的“粤难案件”能否化解危机,全活众多涉案者的性命,他是一个关键人物,钱澄之万里迢迢来京,就是为了找他。
姚文然也早料到家乡必定会有人来,且来人也必是有关系渊源的友。他一看钱澄之来访,即知其意。寒暄一番后,不待钱澄之说,便主动道:“幼光此来,是为密之那个案子吧?”钱澄之道:“正是……”姚文然心中有数,正在考虑如何帮这个忙,这是后话。
接着他又去拜访家乡另一个与方家有渊源的年轻京官,翰林院检讨张英,还有时任太仆寺少卿严沆,已致仕的原礼部尚书王崇简,正在任上礼部尚书龚鼎孳等人,这些大佬们都有帮方家的意愿,澄之觉得自己此行终于没有白费,愁苦之心得到了一种莫大的慰籍。也是多种因素使然,终于使方以智被牵连的粤案,较为缓和地尘落定。
今年是钱澄之诞辰410年,我作为是先生曾经生活过这块土地上的后人,撰写此文,除了用来缅怀、仰望这位史上文学泰斗,更多的是为了传承与弘扬这位先贤文化基因尽点绵薄之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