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偶尔传来噼啪的礼炮声,稀稀的年味夹杂其中。腊月里了,家中的父母在数着日子,念叨着小孩儿们还有多少日子才能够回家来。
是啊,想回家了!儿时,这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可以不用上学,可以穿新衣服,疯玩儿,傻吃……嘿嘿,想来各位看官儿应该是和我差不多的。
家里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事办。”年事怎么办,各乡却是各有特色。待我来和大家伙儿说说我们枞阳乡间的年事,相信您会觉着趣味多多。
别样过大年
腊八腊八,敲响年关的锣鼓。乡间的妇女,晒着懒洋洋的太阳纳着鞋底、上着鞋帮,聊着天儿,为家里人准备着大年初一早上穿的新布鞋。母亲手巧,她做的千层底不仅合脚,还很好看,我小时候特别期待大年初一能穿上新鞋,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炫耀,那感觉受用得很。
新年快来了,家家都会“扫扬尘”。赶在腊月里天气晴好的日子,将家中的各种器具、衣物清洗干净,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务必打理得干净彻底,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就有了除“陈”(尘)布新的含义,蕴含着来年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寄托了乡间人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
大多地方的小年都是腊月二十三,我们枞阳却是腊月二十四。这是灶神爷上天履职的日子,这天他会向玉帝专门告发人间罪恶,如若被告,众神将会施惩戒,因此这天灶王最大,“送灶”也就成了这天最隆重的仪式。“送灶”也称“祭灶”,各家会在锅台墙壁上,书“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之牌号,两旁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祭灶除鸡、鲤鱼、肉这“三牲”和酒饭外,另添一份糖稀(用麦芽和捣烂后的山芋熬制而成)作为祭品。用这种糖稀敬奉灶神,为的是要黏住他的嘴巴,甜透他的口舌,好让他上天后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不说出凡间的过失罪责,保下界太平。现在这样的风俗仪式在农村也有所简化,摆酒肴、献糖稀的程序不再多见,但烧香纸放鞭炮的习惯还在延续着。七天之后,除夕之夜灶神会重回人间“过年”,各家需敬请灶君复位司职,烧香放炮来“接灶”。
枞阳乡里,年事最大。旧时有谚:“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财主老板这天都会完工歇业,发放工资,让工人们回家过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家家都会在小年前后沐浴理发,以容光焕发的面貌迎接新年的气象。俗语说:“年关难过”。新年喜庆是不必说,但对欠了外债又无钱偿还的人家,小年前后却是最难捱的日子,这些时候常有债主找上门去,若是户主躲债,债主则会三天两头上门索讨。欠债人若守诚信,就会早早前往债主家中,备好礼品,多少还些钱物,并承诺余债的清偿期限,债主一般也会通情理,宽限时日,自然不会上门逼债了。当然,置办年货也是家家要在小年前后要做的事情。
说话就到大年三十了。这天清晨,主妇们早起淘米做饭,准备祭品,男人们洁面掸尘,上坟给先人送一年中的最后一次饭,敬告先人勿忘了大年日回家团聚。拜祖回来,一家人就会接着忙活起来,炒花生、米角、山芋角,炸大头肉圆子、小炸儿。简单吃过午饭,稍作休息,男人、小孩开始挂中堂、贴年画、门对(对联)、门庆(横批),室内也布置一新。乡间规矩,贴了对子,讨债人就不能再上门了,躲债人这时可以不必再担惊受怕,过个安稳年。傍晚时分,各家争先恐后地祭拜天地菩萨,在路口处敬献公鸡(须是整只在开水中稍滚过,鸡头端正,不能昂向天,以示对魂灵的敬畏。)鱼(也是整只,多为鲤鱼或鲢鱼,必须留到出元宵,意为年年有余)猪肉这三荤、三素(千张、豆干、生腐,全是安徽人最喜好的豆制品,以此表达赤孝之心。)、酒饭,烧过香纸、燃放烟花爆竹,三跪神灵,礼毕。回到家中,八仙桌、高背椅摆放整齐,用新鲜汤汁儿浇过祭品,换过米饭,斟满白酒(这些过程中,身体都不能触碰椅凳。),烧纸鸣竹,跪拜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是为“接祖”。
接完祖后,全家老小依辈份大小围桌吃团圆饭。年夜饭不需要多么丰盛,但架小炭炉子是不可少的(类似北方火锅),无论男女都会喝些小酒,家主会对家中这一年做个总结,随后各人展望一下来年的心愿。双亲平时也是小的口嘴不断,父亲更不太会哄母亲,但这时父亲总会双手举杯,敬母亲一杯酒,“老奶奶嘞,这一年你也辛苦了!往常也多是我不好,吵嘴不断,你就大人不计小人过啦。”随后是先干为敬。此时,炭火正旺,照红了一家人的脸。饭近终点,家主会给家里人“压岁钱”,但对小孩子来说,真的只是枕在枕头底“压祟”,第二天早晨大人会收回。饭后,小辈需去拜访亲族叔伯长辈,长辈如果还在用餐,小辈随就入席,向长辈敬酒。
年尾、年头两天每家都会点夜灯、掏夜火(满满火钵全是炭火,火到第二天早上都不会燃尽,预示“一年红到头”。)。一家人围坐火桶(南方的取暖器具),吃着茶点,聊着天儿,听着春晚,辞年、守岁。年轻人早已是三五成群,小赌一把。待过午夜十二点,各家各户洞开大门,鞭炮齐鸣、礼花映天,不绝于耳。宁静的乡间此刻也沸腾了!
欢喜拜新年
大年初一,拜年开始。
乡间人迷信的还真是不少,父亲也不例外。庄子里修有社公庙,供奉着社公菩萨,他们都说很灵验。好些人家都带上香烛、糕点、水果,抢早前去祭拜,祈福保平安。这也是我们家大年初一的头一件事儿。
儿时我们小家伙,最喜欢大清早挨家挨户捡别人家门前没炸完的鞭炮,哪家剩的多说明新的一年运程就会好,要是哪家没有就觉着好没劲儿。大家还会相互攀比,数数看谁的多,起得早的孩子能捡满所有口袋,别人都十分羡慕。现在孩子都有的玩儿,也就不去起早捡炮仗了。
开井放鞭炮,取水做饭。早先,各户会于早餐前,在堂上后壁挂贴起“天地君亲师”牌位,有的还张贴出列祖列宗先人的画像,一般是始祖和历代出名的祖宗,书写出十或五代以内的祖先谱系名号,然后上祭品、点蜡烛、放鞭炮,全家人叩拜而完成接祖仪式。“接祖”过后,每餐均须给祖先送饭、敬香、敲磬,表达恭敬与虔诚,直至新年正月里“送祖”为止。祖宗“在家”,堂屋内不能洒扫、堆放柴草杂物,以保持严肃的祭祖气氛。现在这样的仪式,只有少数人家还在承袭着。
祭拜完祖先,全家围坐吃“意思饭”。餐桌上常有的是面条、五香蛋、鸡、鱼、粑、汤圆等(这里,面是钱吊子,蛋是元宝,象征财源广进;让吃鸡头,位高有人求;粑示挣钱如掏粑;汤圆表示做事圆满。)吃完早饭,拜会邻里,相互之间见面作揖问好,见老者说些吉利话,小孩讲些鼓励话。家家都会拿出糖果、饼干、糕点等,招待新年旧客。这一天,枞阳人很少出远门,只给家里长辈拜年,年轻人也会登山眺远,进寺庙拜佛求签还愿。
“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随便拜,拜到十五日当中,拜风拜俗乡乡同,只有西乡初二拜丈人。”这是古之桐城的拜年风俗,枞阳是东南乡,多数区域没有这个风俗,只有与今桐城市接壤的麒麟镇有这个风俗。记得外公、外婆健在时,初二我都和姐姐给老祖宗拜年,外婆早早就会在门前翘盼。一看见我们就迎上来,摸着我俩的脸,“我的小肉嘞,走累了吧,赶紧家去歇着。”这一天的外婆特别素净整洁慈祥,拉着我们小辈叫吃这吃那。现在父母也老了,已是上人了,初二来的人也多,我就得在家陪客,走不了的。但母舅为大,初三是一定要去给舅舅们拜年的。其他亲戚,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相互走动。拜年必带的礼品基本是二斤肉、酒、糕、糖,去丈人家或是媒人家,肉要二斤半,其他都是双份。现在,大家手头宽裕,礼品已远不止这些了。给亲朋好友拜年,一律得赶在正午十二点之前到达,午饭主人都会殷勤招待,架小炉煮豆腐。大家依辈分大小入席,无论何时,最尊贵的客人都是母舅,上上坐别人是坐不得的,再就是家里的主人。主人最先会敬过大家,再是小辈敬长辈,长辈还敬小辈。兴起处,大家觥筹交错,嘈杂一片。“说酒理”是酒桌上不可缺少的技能,敬人酒,人不喝,怎样巧舌如簧,让对方不喝都不成,才显出敬酒人的水平。酒足饭饱,意犹未尽,主人多会盛情挽留,但下午多是各回各家。客人临走时,主人会让带上来时带的糕,寓意“高来高去”,并送客人出门。客人也会叮嘱主人:“哪会儿,一家人上去耍!”(邀请主人去家里玩玩)。
拜年初七日除外,这天是“人生日”,概不外出,小孩儿们都要称体重,看一年长了多少,妇人、孩子也会结伴游山拜佛。正月十六日早上,各家撕下“门庆”与香纸一起烧掉、燃放爆竹,摆上祭品(三十上坟的鱼是一定要上桌的),“送祖”完年。“送祖”的日期,各乡镇不尽相同,也有选择初三、初四、初七、十五的。
听闻一些地方从初二到十五元宵,有龙灯、狮子灯、采茶灯、八仙灯等表演。灯会先下帖子到各地村庄集镇,然后送灯上门。接到灯帖子的人家或铺面,门前摆香案、礼品,燃放爆竹,谓之“接灯”。灯会先舞灯,后演唱。其间有的舞技高强的灯会,还以十多张桌子叠成宝塔形,狮子逐层起舞,名曰“狮子望长江”。黄梅戏中著名曲目《夫妻观灯》,描绘的就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热闹景象。我从小虽未见过这些大的灯会表演,但卖唱小曲儿、舞狮子、耍猴还是有的。儿时见到这些乡间艺人都觉着挺新奇,然后一群小家伙跟在后面挨家转,各家给钱不论,主要图个喜庆吉祥。唱曲儿艺人比较会讨赏,他若嫌少,总会适时地敲打家主,说一些恭维的话,大致意思是稍多给会财源广进。如果他能看出哪家有新姑爷或是准姑爷在,一定会夸赞一番,新姑爷、准姑爷们倒乐得出个大份子。我和姐姐有时会在家中对唱一段黄梅小调,嗓音清澈圆亮,会有乡亲误以为有唱曲儿的来了。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好了,杂耍唱曲表演已是难得一见,那浓郁的年味也难再体味。
文俗办婚礼
腊月、正月是乡间婚礼最集中的时候。旧时,完整的婚嫁过程分六道程序:
纳采(俗称“认亲”)、纳吉(占卜八字)、纳聘(俗称传庚贴)、择吉、迎亲,现在这些礼俗已留存不多了。
一般婚前两天,男方会向女方家送一担三牲(肉、鱼、鸡)礼、拜香盒子、尖包、船包、衣服;同时,男方出人(一般为表亲)到女方家抬嫁妆。抬嫁妆用的杠子、绳子的两端都会染上红色或缠红线、包红纸。以前,穷人家嫁妆只有“头尾”(棉被、枕头、小柜与盆桶),一般人家嫁妆陪“一条边”(四季衣服、棉被、蚊帐、枕头、衣橱、银橱、梳妆台、箱子、小柜、满凳、盆桶);富人家陪的嫁妆更多(包括寿材)。现在的嫁妆已远不止这些,电器、家具、小车可能一应俱全。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要沐浴,吃红枣、花生仁、桂圆、莲子汤,意为“早生贵子”。男方上午出发(轿子变成了轿车),两个媒人(男方主媒、女方聘媒),两个牵人(由未婚姑娘担任)相随到女方。女方中午办酒席,饭后由姑嫂梳头,开脸(用两根丝线将脸上汗毛绞去)、捏脚、穿嫁衣,然后由父母领姑娘向祖先祈祷拜辞,再由兄弟驮上轿车,不能沾半点娘家的尘土。此时姑娘也不能回头,在轿上哭诉,母亲送女儿上轿也要哭诉(哭嫁)。轿内不问寒署放铜火炉,为姑娘踏脚。轿门贴对联,男方贴上联,女方贴下联。轿子进男方村庄,路线应迎水上;男方在门前用石灰划横线,轿子落在横线上,摆好香案、放鞭炮举行接轿仪式;然后由新郎开轿门,牵人在两边接新娘出轿门,由新郎背新娘到洞房。此时,看热闹的人开始对一对新人抛石子、泥块,新郎则抛糖果,谓之“抛发”。接亲队伍常被好喜庆的人拦下,媒人这时要散糖发烟,以免误了时辰。男方宴请亲朋都在晚上,新人向来宾敬酒,尊长会让新人往大一辈称呼自己(乡间有孩子的都跟着孩子称呼他人),预祝早添贵子,不过新娘大多会羞羞答答。婚宴结束后,举行拜花烛仪式,喝交杯酒,然后新郎新娘各持红线一端,由新郎将新娘牵入洞房。长辈来新房,新娘要起身拜迎;看新娘的讲些四言八句,新娘按意思表演,这样闹到深夜才罢。
次日上午,新郎新娘先祭祖宗、再拜上辈。第三天,新娘同新郎回娘家,中午饭后返回婆家,是为“三朝回门”。婚后20天左右,女方母亲带男孩和礼品到男方“满月”(送满月茶)。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乡里的轿联文化。古时枞阳属桐城,桐城文派多枞阳人。清朝,文风渐盛乡里,轿联习俗遂流行。婚嫁轿联均为男方出上联,同时一并做好下联,以防女方闹尴尬,也显得男方博学知书。清朝道光年间,有潘家娶媳、何家嫁女,潘家贴出:“潘氏才郎,有水有田兼有米”。青山何氏乃书香之家,见是拆字联,略作沉思,即刻写下:“何家淑女,添人添口又添丁”。对仗工整,堪称好联。清末,桐城派大家吴汝纶也曾自撰轿联,时为美谈。吴汝纶本想考取进士之后再成亲,怎奈落榜多次,不觉已是二十五岁的大龄剩男,父母催逼之下只得择日成婚。喜事当天,吴汝纶提笔写下:“十三经,廿四史,十载寒窗,未脱得那领蓝衫,愧把白身偕绿鬓”。此中的“蓝衫”、“白身”、“绿鬓”分别借指秀才、功名和新娘。同时,联中还嵌有数字,有蓝、白、绿三种色彩。当花轿抬到汪家,见轿联这般严谨,便请来当地的秀才先生们,可搜尽枯肠也难找到佳句以对,只得认输。认输是不能发轿的,便派人去吴家取下联,这才吹吹打打地出发了。要知是何妙对,且看:“甲子年,癸酉月,甲戌良辰,且牵着这条红线,行看黄榜点朱衣。”这里,吴汝纶用喜事的干支结对,巧用“红线”、“黄榜”、“朱衣”对上联“蓝衫”、“白身”、“绿鬓”,十分工整,不禁让人叫绝!但也有因为轿联而闹笑话的,有孔姓秀才欲娶何家姑娘为妻。为显摆腹中酸汁,孔秀才绞尽脑汁,一番苦思后写下:“人间儒士都尊孔”。何家姑娘见他这般,便想压一压他的气焰,于是随手写道:“天上仙姑本姓何”。孔秀才见此下联,不由得面带愧色!
各乡年俗各有特色,我乡年俗也不止这些,大家看完,一起赏年吧!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