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浮山拜佛

时间:2022-01-29 11:34:51

  与很多游客一样,一直以来,我对浮山命名的由来饶有兴味。它濒临于烟波浩淼的白荡湖畔,在江湖直接通连、水位高涨的古时,远望如一叶水上漂浮的扁舟,山浮水面水浮山。顾名思义,名正则言顺,因此都津津乐道着。另有一种说法,浮山以奇峰、巉岩、幽洞、怪石见长,而且一一拘为符数,或72,或36,故为“神符山”。我生也晚,一如山中过客,无非道听途说、望文生义。但频频躬行山中,耳闻目睹,或检阅山志,便蓦然发现,浮山真正还是一座“佛山”。

  自古名山僧占多,历史上,浮山寺庙、塔院林立,高僧辈出,数度繁盛。远在晋梁时代(266-557)浮山就建立了寺庙,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师的道场,时为“浮山寺”。赵宋以后,浮山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圆鉴大师禅扬佛法的圣地,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明万历年间,神宗诏赐《藏经》、慈圣太后懿旨赐随藏袈裟、水晶佛珠,浮山声誉因之隆极一时。其时浮山有大小寺庙计十来个,其中香火最兴盛的除了大华严寺,还有金谷岩、会圣岩、张公岩、佛母岩、观音岩等,统称为“一寺五岩”。胜景名山成就一方古刹,千年圣地传扬一片山水。

  入山先朝寺,我每每游山都少不了拜佛的仪式,哪怕是在佛堂一隅肃立须臾。浮山庙宇的最大特点,是它一律依岩而建,岩即寺、寺即岩,正如隐贤岩内一帧题刻所形容:“远观不见寺,入寺不知山。屋在石之里,树在檐之间。个中真境至,即此悟禅关。”

  在所有依岩而建的寺庙中,金谷岩寺的空间最大。四望岩内,垂宇如悬,丹幛若幔,整个岩洞,却是一座佛殿,凿壁为佛龛,里面供栖有一座丈六金像。它位于浮山东面的山腰,是我们早年从东麓游山首达的一个景点。

  若从浮山西关游山,首先抵达的是佛母岩,它因岩内常供准提观音而得名,因岩口圆如筛子,俗名“筛子岩”。打佛母岩右转,过洗墨池,便是张公岩,它古名“壁立岩”,唐代吕洞宾曾在此修道,因称祖师岩,到了宋代,因张同之辞官学道于此,故名“张公岩”。其成为佛门道场,是随后的事。与张公岩隔涧相望的是观音岩,它古名“啸月岩”,因岩后有一石台,昔为供奉观音处。

  游浮山最不可错过的是会圣岩,这里不仅巉岩罗列于左右,如市井街坊分布,移步换景、各得其妙,更重要的是一座嵌入岩中的庙宇深邃空阔,面积近四百平方米,其中包括佛殿、寮室和僧房,令人绝叹。岩前接屋数楹,大门石柱刻有一联,文曰“会心不远,圣域同登”。在此,圆鉴大师著述了佛学巨著《浮山九带》,并与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演绎了一段“因棋说法”的佳话。

  在所有寺庙中,唯一大华严寺非依岩而建,已经在战火中化为废墟,旧址位于现在的浮山中学,近年在校园一隅修复完好的“御碑亭”,仍作为昔日辉煌的提示。昔日的华严寺前临银涛推涌的白荡湖,背倚妙高峰南麓,左耸抱龙峰,右持天柱峰,若翼若拱,是一处建刹的宝地,全寺“建置宏敞,楼观轩翥,金碧辉映,巍然为诸岩之总持者”,是八百里皖江著名的十方丛林。

  晋梁以降,名流雅士、文人墨客云集于浮山,主要有唐代的孟郊、白居易,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袁宗道,竟陵派文学家钟惺等。这些探奇访胜的文人雅士,喜湖光山色,爱早晚烟霞,更重要的是图古刹清净、慕高僧之名,或护持佛法,或探究佛理,使浮山又成为一座真正的“文山”。在浮山近五百帧摩崖石刻中,与佛教有关的达三分之一,且大多出自佛子之手,其中或三言两语圈景释禅,或一诗一章咏景纪事。佛教气息弥漫着浮山的每一处洞壑,每一堵山崖。

  我在最近一次游览浮山的日子正是农历二月十九,民间习俗的“观音会”,因此山道上人来人往,盛于往日,除了赏景游春的游客,更多了一些特来入寺进香的信男信女。我发现,哪怕是一般的游客都会在佛前跪拜,请一份香纸于香炉里燃成灰烬,虔诚、专心。佛在心中,心诚则灵,众生难免随俗。进寺朝拜的香客,或为祛病消灾,或祈子求财。传说浮山的寺庙很灵验,这是朝拜者众多的主要原因。

  我几次游山采风,都选择在寺院里用斋,倾听佛门仪轨习俗。曾经在会圣岩听释慧果大师说,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祖菩萨的成道日,进山的香客络绎不绝,有的远道而来。浮山的几个大寺庙,各有灵异,因此也各有灵验。金谷岩有“一线天”、“进一步”,因此拜佛可求功名事业;会圣岩的陆子岩俗称“六子岩”,含有皇帝娘娘求得六子的传说,在此拜佛可求子嗣;佛母岩与观音岩都与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关,在此拜佛可以祛病消灾;张公岩曾有玄帝显威的奇迹,又有张同之修道成仙的传说,因此保佑人增福益寿。

  古桐城旧时共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乡,东乡叫清静乡,因为此地有太多的佛道场,佛门清静无为。浮山与东乡的石溪隔河相望,实则是东乡佛门道场的中心和源绪。

  那日离开浮山,一路回望,我蓦然觉悟浮山以“文山”著称,得于佛教、成于道场,而它今日蔚然兴盛,依然表现于一方佛门圣地的凝聚力。(张正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