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张公岩,在游览了总岩之后,因为难觅前行的道路,游客会止步返回。若下行绕道向北,还可以游览位于翠屏峰西面的丹丘、一掌与墨历三个岩洞。“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览浮山,朋友们一般都很少去造访这三个岩洞,就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有点偏僻,而且道路难行,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多大名气。
相反,谈起方以智的祖居“在陆山庄”,我们自然会提及丹丘、一掌与墨历岩,因为那岩脚下就是山庄,即“此藏轩”。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与方以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方以智在为父庐墓居丧期间携友人游历了一次浮山,所写的“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念先祖廷尉公构‘此藏轩’,携不肖读书于崖下。……丹丘、墨历、掌岩相联,樛木蔽之,今被斩伐,皆丛竹芜草矣。”可见他对几十年前的往事刻骨铭心,丹丘、墨历、掌岩似历历在目。
丹丘岩,曾是左慈炼丹处,因而得名。“弃棹入丹丘,蠡台卷石楼”方以智的曾祖父方学渐早年游浮山时但见岩内有木阁和石楼。“小小天池一径幽,昔人引水下丹丘”(万在庭),旧时人们以石枧从天池引水入内,以供汲水饮用,这些陈迹应该都与左慈炼丹有关。丹丘岩在三岩之中最为空旷。步入洞内,高5米,纵4米,横十余米。岩壁上漫漶有许多青苔,壁缝间长有一些凤尾草,如绿色地毯悬挂其中。偌大的岩洞,幽静雅致,真是读书的好地方。另外这里从前常有虎卧藏身,又称“老虎洞”,因此在这里读书兼能磨练人的意志。方以智年少时,就常在这里读书,后因爱而买之,所以今人称之“方密之读书洞”。
从丹丘岩往右10余米处是墨历岩,它比丹丘岩小得多,岩高2米,纵3米,横4米。此岩由方以智题名,内有一个方形的洗墨池,应该也与方以智早年的读书生活有关。方以智晚年在江西新城寿昌寺参禅,别号墨历,足见对故土风物的无限依恋。因此他自沉惶恐滩后,中履、中通二子在墨历岩内为其建造了爪发龛,供以凭吊。几年后,爪发龛被移到华严寺右改建为爪发塔,真正放光于丛林之中。
从墨历岩继续往右则是一掌岩。此岩虽谓“一掌”,却比墨历岩略大,高2.5米,纵4.5米,横9米。人生处处行窝,掌中自有乾坤。这岩的名字也是方以智所题,正是取自《楞严经》中的“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原来方以智晚年学佛参禅,是早有佛缘的,或则秉承摩耶之胎。
从丹丘、墨历、一掌岩处望浮山,面前的山形如方棱石几,三岩正在几下。以方氏家族精深的易学造诣,此藏轩正为浮山之趾,当是一处风水宝地了。朋友们来浮山,若能造访此藏轩,并亲历一下丹丘、墨历、一掌三岩,可谓锦上添花吧。(张正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