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浮山不“浮”

时间:2022-01-30 09:48:14

  关于“浮山”的名称,《大明一统志》这样记载:“西南有独峰,直上千仞,大江环绕,望之若浮。”山浮水面水浮山,如一叶在水上漂荡的轻舟,名副其实为“浮山”了。邑人刘大櫆在《浮山记》中写道:“登山而望之,盖东西南北皆水汇,而山石嵽嵲空虚,几欲乘风而去,故名之曰浮。”顾名思义,依然一个“浮”字。

  凡来浮山游览的朋友,首先都希望对它有个总的认识与了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枞阳人,笔者常常情不自禁地向一些外地的朋友介绍浮山,如数家珍。一言以蔽之,我试图从几个突出的方面对浮山简洁明了地进行概括,让人们对浮山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浮”字的意思,在汉语典籍中还有多种解释。《礼记·表记》中就有“在表面上的”、“暂时的”或者“浮夸”之意,譬如“耻名之浮于行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似乎又没有理由说浮山之“浮”了。

  浮山位于皖中偏西南,在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南距枞阳县城36公里,与天柱山、琅琊山并肩齐立,与九华山、黄山隔江向望,同为安徽历史名山。浮山不高,最高峰海拔165米,景区面积为76.6平方公里,但它玲珑秀气、内涵丰富。 “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句流行语用在浮山身上,我想是十分恰当的。

  枞阳多山水,山峦叠嶂起伏,河湖港汊星罗棋布,灵山伴秀水,山水相依,交相辉映,浮山在诸多山水胜境中如众星捧月,璀璨夺目。它东南濒临白荡湖,北绕麻溪河,西望菜籽湖,其中白荡湖是县内最大的水域,汇纳四方水系,水路漫长,一碧万顷。尤其是早年,长江实为“敞江”,因没有堤防之隔,江湖完全通连一体,因此每当汛期,白荡湖水势高涨,水位直抵浮山山麓,甚至漫绕于浮山与樯山、缆山之间。

  从整体上打量,“海上蓬莱”这个比喻用在浮山的身上十分确切。登临浮山之巅,白荡湖尽收眼底,烟波浩淼,水光接天,浩荡的水势汹涌而来,浪涛拍岸。而泛舟白荡湖上,远望浮山,山浮水面水浮山,故有“江上绿叶”的美誉。“浮山三面临湖边,湖光荡漾欲漂天。”古人的诗句正道出了它的地理特点,天地间能将好山好水融合一体者,惟浮山独绝。

  1985年11月黄梅戏电影《香魂》在浮山取景拍摄,浮山首次走上银幕。《香魂》是一部动人的神话故事,由著名剧作家刘云程编剧、上影著名导演傅武超执导、著名黄梅戏女演员韩再芬主演。在《香魂》中,观众领略到了浮山的奇异风光。

  在距今1.4亿至1亿年前左右的白垩纪,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活动带与郯庐断裂带中,喷发了一座火山,后经过火山塌陷又形成的新的火山,地质学上称之为破火山,它就是浮山。在这里,火山喷发的火山碎屑流形成了奇峰、岩钟、怪石,经剥蚀、崩塌形成了叠嶂、峭壁、岩廊、异洞、天桥等,这种火山地貌被认为“国内仅有”、“世界罕见”。

  行至浮山,山中峰崖竞胜,石壁生辉,泉水潺潺,瀑布飞悬,谷幽径曲,洞杳藏奇,岩洞相望,林木葱郁,石刻浮雕,星罗棋布。山上有36峰,各显雄姿;有28怪石,惟妙惟肖;有36岩,旷若巨室;有72奇洞,幽深曲折;有12名池,云影天光;有8大古泉,清冽甘甜……美景处处,恍若仙境,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浮山林壑幽美、云蒸霞蔚,兼有诸多若室如堂的岩洞可以栖居,一向为仙释之人首选的住处。东汉时代,左慈一度隐居于浮山,摘星岩是他的居所,如今岩内还留存他炼丹的石臼。唐代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一度在浮山的铁笛岩修道,并作诗赞美《雪浪岩》,因此铁笛岩被后人称作“洞宾岩”。元代至正年间,在大青山石屋寺修炼的裴仙道人,常赴会浮山仙侣切磋炼丹之术。

  浮山佛教比道教兴盛稍晚,却后来居上。自古名山僧占多,历史上,浮山寺庙、塔院林立,数度繁盛,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丛林。远在晋梁时代(266-557)浮山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陈隋年间(557-618),浮山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师的道场。赵宋以后,这里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圆鉴大师禅扬佛法的圣地,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明万历年间,神宗诏赐《藏经》、慈圣太后懿旨赐随藏袈裟、水晶佛珠,浮山声誉随之隆极一时。在浮山住持或开堂说法的高僧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有法远、义青、古庭、朗目、无异、觉浪、无可、山足、宗六等。浮山香火兴盛,大小寺庙计十来个,如金谷岩、会圣岩、壁立岩、佛母岩等,其中大华严寺成为皖江著名的十方丛林。胜景名山成就一方古刹,千年圣地传扬一片山水!

  青山绿水,向来是文人雅士向往钟情的处所。晋梁以降,名流雅士、文人墨客云集于浮山,主要有唐朝的孟郊、白居易,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袁宗道,竟陵派文学家钟惺等。这些文人雅士,有的是为了探奇访胜,有的是喜湖光山色,有的是爱早晚烟霞,有的是慕高僧之名,有的是图古刹清净,有的是为了护持佛法。他们来了,慕名心仪而来,印证了浮山无穷的魅力;他们去了,去得依依难舍,使得浮山又成为一座真正的“文山”。

  千百年来,多少名人墨客在浮山吟诗写记、赋词刻石。因此在浮山,你随处可见骚人墨客在流连山水之间所留下的大量摩崖石刻,只要你随手拍响一块石头就能唤醒一段鲜活的历史。这里现存石刻483块,上至唐宋,下至民国,文体各异,书法万千,石刻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和字迹之清晰在全国少见,它宛如一道亮丽的书法艺术长廊,记录了浮山的历史变化,也见证了浮山的灿烂辉煌。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人世间再没有比大山更丰富的世界了。在天造地设的立体画卷里,山峰托起天脊,雄躯定位大地,以云水养颜,以草木为衣,拥天地之灵动,听日月的呼吸,岁岁年年,用生命的底色演绎人间的蓬勃四季。

  浮山山水形胜,历来受人青睐,甚至有择居安家的愿望。戴名世在《游浮山记》中流露:“余尝闻浮山之胜,欣然慕之,自以生此邦,有终焉之意。”方苞在《再游浮山记》也记述,曾经与友人多次言及浮山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

  最能言行一致、令人感动的是大学士张英,他在《山足和尚<一茎草>诗序》中称:“予在京华时,浮渡烟峦结于梦想。”当他告老还乡时,仍以六十七岁高龄的体疾力衰之躯畅游浮山,《癸未秋游浮山记》中有他兴游“浮山十坐处”的情景,让人读来如临其境。

  值得一提的是方学渐。他因了对浮山很热爱,写了很多赞美的诗文,一篇《浮山赋》近两千字,写出了浮山的美不胜收。还有一首《游浮山》:“弃棹入丹丘,蠡台卷石楼。栏干浮蜃气,风雨出龙湫。野阔天连水,岩深夏欲秋。生无尘一点,浮此太虚舟。”既写出了浮山空明洁净的特点,也寄寓了自己高洁虚空的情怀。事实上,自从他的长子方大镇在浮山脚下造筑“在陆山庄”后,他的后代大多成了真正的浮山子民。

   枞阳大青山有一个叫何如宠的,明代人,官至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人称何宰相,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得在朝官员信赖。他多次到浮山游览,在寺院中住宿,并写下赞美浮山的诗篇,其中有一首《游浮山》:“紫霞关外谷岩西,花树芸堂路不迷。倦鸟欲还无住着,绕林惟借一枝栖。”作者以倦鸟自喻,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也表达了对浮山的眷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遗憾的是,何如宠最终客死金陵,浮山成了他不归的乡关。

  与多少邑人的乡土情结不同的是明代的王守仁,他钟爱异乡的山水,直把他乡作故乡。王守仁,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是否曾经游览浮山,后人难以肯定,但他写的两首《寄题浮山》的诗作,被时人镌刻在朝阳洞的岩壁上,堪称绝唱。诗人对浮山魂绕梦牵,这里的枝枝叶叶都织进了他斑斓的梦,只为期待着那一个缘来时的相聚,甚至于想憩栖于三十六岩之内了。

  是啊,一座城市,一方区域,一片山水,有了人文的足迹自彰显出它的魅力与深度。

  笔者曾作《隐者浮山》,以其乃一处隈藏含蓄的所在,称之为山之“隐者”。早年的浮山因四面水汇,地远且僻,又远离城郭,难向平民百姓出售其珍奇和美丽,像一个藏在深闺中的绝色佳人,不能广为人知。戴名世在《游浮山记》中也曾慨叹:“盖以其远且僻,车船辄穷日而至,已故游这弃之,类怅然不能至。”但笔者也认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因外部条件有所不足反而发展得好,或是得到好的外部条件反而成了发展的束缚。因此在全球城市化文明不断侵蚀古典文明的今天,浮山仍保留了几分本色的纯真和妩媚,难得成为一片尚存的“净土”。

  如果说黄山是大自然的精妙杰作,泰山是历史文化的宝库,那么浮山则兼而有之。它既有奇峰异石的妆扮雕饰,又有历史文化的足音回荡。变幻的山色蕴藏了宇宙的玄机,大化的奥义,让游览者在登临中怡情养性;丰厚的人文景观是山的学养,是精神的灵魂,让后来者在游览中与历史交融,与先哲心灵对接。所以浮山以其卓然绝伦的风景,厚重风雅的人文气象,成为一位具备精致耐读层面的真正隐者。

  真正的隐者从来以进取出入为前提条件,隐的终极目的是面向世界,是造福人寰。1981年,浮山摩崖石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安徽省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林业部将其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进入新世纪之始,国土资源部又将其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浮山旅游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境内公路北接合铜黄高速,南连桐安公路中点。随着北沿江高速公路和京福高速铁路的开通,以及池州跨江公路大桥的修建,浮山正处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之中。便捷的交通条件,将为海内外喜爱观光者提供了方便,山之隐者将以崭新的姿态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有一种说法,浮山又叫“神符山”,是天地造物在此留作的标记符号。有好事者登山,从峰巅上俯视远眺,发现面前的浮山似一幅“亚欧板块”的世界地图,无论是岩洞、峰壑,还是天池、河流,都能找出一一对应的对象来。而且与其他一些名胜相类似,它的岩、洞、峰等数量,或36,或72,仿佛天工造物经意为之,拘拘而成符数。

  美丽的猜想都兴味盎然,令人神往之至。对于所有深爱探幽访胜之人,仅此也值得前来一游,毕竟这里堪称长江岸边的一朵奇葩,是毋庸置疑的。

  浮山不“浮”!(张正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