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统志》载:“惜阴亭,在枞阳镇”。是后人为纪念曾经任过枞阳令的陶侃而建立的。说起惜阴亭,必须从陶侃谈起。
其次是陶侃的生平:据《晋书》记载,陶侃少时“孤贫”,在县里做小吏,对客人很热情,得到孝廉范逵的赏识,向庐江太守张燮推荐,先被任命为“督邮”,成为张燮的“佐吏”,专门督察郡属各县的“愆尤”。不久领“枞阳令”,以办事“能干”而得名。后来逐步升任,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历荆江二州刺史、都督交广宁江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属于朝廷倚重的名臣。所至之处,颇多德政,其逸闻轶事甚多,人所乐道。所以在他所经历过的地方,后人都修建一些祠堂、亭苑之类,以资纪念。
再次是惜阴亭的由来:枞阳令,是陶侃真正出仕的首任,是他施展才干、卓有成效,开始发迹的地方。枞阳人为了纪念这位名宦,于唐朝末年,在古镇达观山南坡百步云梯下,建了一座“运甓(砖)亭”。因据史书记载,陶侃为官时常常每天早晨搬运一百块砖到斋外,晚上又搬回斋内,以此励志。因陶侃的“励志勤力”,后来便有了“运甓励志”的成语。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桐城知县张崇鼎将“运甓(砖)亭”改名为“惜阴亭”。因据史书记载,陶侃“勤于吏职”,常常劝人珍惜光阴:“大禹圣者,尚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惜阴亭的得名正因于此。惜阴亭高约5米,砖木结构。亭基为砖石铺砌,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亭身有根粗圆木柱撑顶,亭基四周砌有石栏杆,高约1米。亭顶为六角起翘,悬有铜铃,顶端有彩色陶瓷宝顶。正南亭檐有一块长方形匾额,上刻“惜阴亭”。另外,元朝延佑(1314——1320)年间,正值陶侃任枞阳县令千年之际,乡人在“运甓(砖)亭”畔建了一座“陶公祠”,奉祀陶侃像。枞阳,在解放前长期隶属于桐城,以上有关名胜古迹的沿革变迁,在道光年间的《桐城县志》中,都有清楚的记载。1938年,“惜阴亭”与“陶公祠”均遭日军破坏,今遗址尚在。(根据《安徽文化史》勘正 张正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