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陶侃与惜阴亭

时间:2022-01-30 10:04:29

  《明一统志》载:“惜阴亭,在枞阳镇”。是后人为纪念曾经任过枞阳令的陶侃而建立的。说起惜阴亭,必须从陶侃谈起。

   首先是陶侃的籍贯:据正史《晋书》卷六六说:“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也就是说,吴国被晋朝统一(公元280年)以后,陶侃便迁家于庐江之寻阳。宋朝祝穆《方舆胜览》卷四十八“人物”就注明:“陶侃,仕晋,庐江人。”其时庐江是郡名,治舒城,下辖十县,寻阳为其中之一。寻阳县,治所一直在今湖北黄梅县,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才废入柴桑县(九江西南)的。《晋书·陶侃传》说:“侃少时,渔于雷泽”。雷泽,就是著名的雷池,即今湖北黄梅与安徽宿松接壤处的龙感湖、大官湖等大片水域,主要在安徽境内。因此,陶侃是哪里人,已经十分明确。

  其次是陶侃的生平:据《晋书》记载,陶侃少时“孤贫”,在县里做小吏,对客人很热情,得到孝廉范逵的赏识,向庐江太守张燮推荐,先被任命为“督邮”,成为张燮的“佐吏”,专门督察郡属各县的“愆尤”。不久领“枞阳令”,以办事“能干”而得名。后来逐步升任,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历荆江二州刺史、都督交广宁江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属于朝廷倚重的名臣。所至之处,颇多德政,其逸闻轶事甚多,人所乐道。所以在他所经历过的地方,后人都修建一些祠堂、亭苑之类,以资纪念。

  再次是惜阴亭的由来:枞阳令,是陶侃真正出仕的首任,是他施展才干、卓有成效,开始发迹的地方。枞阳人为了纪念这位名宦,于唐朝末年,在古镇达观山南坡百步云梯下,建了一座“运甓(砖)亭”。因据史书记载,陶侃为官时常常每天早晨搬运一百块砖到斋外,晚上又搬回斋内,以此励志。因陶侃的“励志勤力”,后来便有了“运甓励志”的成语。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桐城知县张崇鼎将“运甓(砖)亭”改名为“惜阴亭”。因据史书记载,陶侃“勤于吏职”,常常劝人珍惜光阴:“大禹圣者,尚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惜阴亭的得名正因于此。惜阴亭高约5米,砖木结构。亭基为砖石铺砌,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亭身有根粗圆木柱撑顶,亭基四周砌有石栏杆,高约1米。亭顶为六角起翘,悬有铜铃,顶端有彩色陶瓷宝顶。正南亭檐有一块长方形匾额,上刻“惜阴亭”。另外,元朝延佑(1314——1320)年间,正值陶侃任枞阳县令千年之际,乡人在“运甓(砖)亭”畔建了一座“陶公祠”,奉祀陶侃像。枞阳,在解放前长期隶属于桐城,以上有关名胜古迹的沿革变迁,在道光年间的《桐城县志》中,都有清楚的记载。1938年,“惜阴亭”与“陶公祠”均遭日军破坏,今遗址尚在。(根据《安徽文化史》勘正 张正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