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玩江苏吴江同里古镇时“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想必这种想法缘于同里小桥、流水依旧的古镇风貌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了。而我踏进古镇石溪时,竟与余大师同感。2009年深秋,在友人枞川细雨的陪同下,我第一次造访了这片久违的土地。
与浮山隔河相望的柳峰山的西南麓,有南朝宋侨置阴安县城遗址。古城四门分东南西北基本相称,其中西门外有衙门口,是古水码头,也就是现在的石溪古镇。我国古代的风水地理学特别看重河流交叉所形成的河口,河口往往是经济、政治、文化的聚焦点,是兵家必争之地。石溪在麻溪河与罗昌河交汇处,濒临白荡湖滨,与浮山隔河相对,以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给人以永恒而灵动的美感。
作为南朝宋侨置阴安县城西门外的水陆码头,石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旧桐城县辖4乡9镇,石溪镇是桐城县9镇之一,明初属清净乡白杨里,故有“白杨古镇”之称。一位热心的老人,指引我们观看了一处古墓和几座楼牌,并让我们知悉了老街的繁华与鼎盛,其神情话语中透着自豪。民国以前,石溪镇为水陆交通要道,陆路是东乡通往桐城县城的必经之地,水路上至庐江罗昌河镇,下至汤家沟镇,出白荡湖口可达长江。其地为罗昌河、麻溪河、石溪河、竹节湖、白荡湖沿岸的重要码头和避风港。当年石溪河中往来大小船只如梭,避风港湾桅杆林立。镇上有酒肆、茶楼、油坊、挂面坊、豆腐坊、糖坊、糕饼坊、饭店、爆竹店,纸扎店、香火店、杂货店、药店、当铺、铁匠铺、米行、鱼行、柴行、肉案、大烟馆、土烟丝加工作坊和卷烟场所、牛皮具制件销售店,以及棉花加工厂等。此外镇上还设有邮政代办所,并有军队驻防,街口筑有碉楼,楼下设有栅门。每逢节日,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挤过栅门,流向中心街道,只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是时,各店口、茶馆、作坊都忙得不可开交。由于当年的石溪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商业十分繁荣,就连项镇铺的客商也到这里批进货物呢!

行进在古镇的街头,一条窄窄的街巷,青石板上不时地响起清脆的跫音,两排老屋相对而立,青灰色的砖砌的墙壁,密集地覆盖着青黑的小瓦,是店铺,或者是旧时小姐的阁楼。一座古庙,卧踞在街头的一隅,香烟的芳香在街道飘散,昭示着古镇的古风遗韵。街道尽头的水塘,横卧着数棵柳树,疏影入水,柳枝更见轻盈,隔岸静立着一丛苍黄的芦苇丛。一切仿佛记忆中徽州水乡的场景。缓步向前,便到了古镇的石溪河道,一幅涟波倩影、古朴恬美的画卷飘入眼帘。浩淼的河水与远处云雾叠嶂的浮山遥首相望,亦与近处锦锻式的山峦交相辉映,一艘农家渔船在河面上辛勤地劳作,柔软的光照下,一切都那么让人沉醉。想象在一百多年前,这里作为颇负盛名的河埠码头,货运客运何等频繁,外来的商人与游客络绎不绝,有着摩肩接踵的热闹吧。
石溪得山泽灵气,人才辈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它的一大特色。听朋友说,石溪形似乌龟,龟背在街道,龟颈长长伸出,龟头伸入白荡湖的末稍--石溪河。当年房秩五先生创建浮山学校,校门正对着乌龟头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古至今,从石溪走出了不少商儒巨子,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想必这里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了。古镇枕山带水,东北紧靠柳峰山下,仓基山玉立在石溪境内的中部,石溪河象条玉带一样缠绕西南面。在古镇的东面和南面,是一片山间田畴,生长着生机勃勃的庄稼,一株株古树兀立在田间地头,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一家油坊里正在榨油,香气在空气中飘溢,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感。温馨的场景,也增添了这里的田园气息。
驻足于古老的碎石板间,六尺宽的街巷,面对面的门庭店铺,一幢幢土墙青瓦的房舍阁楼,一扇扇原木剥落的紧闭门窗。试想,青青的石板街留下了多少游子的足迹,斑驳的老墙上刻录着多少商贾的心愿,木格花窗后深藏着多少闺秀的幽怨。曲折幽深的胡同,别具一格的天井,雕梁画栋的古屋、祠堂,映射出这里曾经的辉煌;宁静怡人而渐趋荒漠的私宅花园仍透着主人昔日的奢华和富有。其间也不乏断壁废梁、衰草残阳的景象,以及被钢筋、混凝土与铝合金所夹杂,让人产生新旧交替的错觉。但无论如何,它们所具有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仍让每一个游客饶有兴味;而且,这样一个山水相映的古镇,自然引起人择居安家的心愿。(张正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