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崇祯钦定“逆案”之前,张、阮二人的人生命运如此相似。在明亡之前的十余年里,他们的命运仍多有仿佛。官场失败后,张瑞图潜心禅定,优游书画,在忧惧交加中于明亡前三年(1641)去世;而阮氏则一直赋闲在家,诗酒自娱,谈兵说剑,企图复起。
现存的阮氏作品,最早是书于崇祯辛未年(1631)的《有节秋竹帖》。此帖纯系学张,尖锋入纸,侧锋劲扫;行距极大,而字距紧密,是典型的张氏风格;笔法、结字、章法无一不胎息于张氏。通篇方折刚猛,气息郁塞,如激湍危石,异态横生。阮氏此帖是为“隐亮兄”所作,时阮氏44岁。此时阮氏在政治上已名挂“逆案,”失志白门(南京)。心情的郁闷,在该帖中亦隐然可见。
明崇祯戊寅八年(1638)六月八日,阮大铖在焦山枯木堂以文会友,因见前人书刻的梁江淹《与陆东海焦山述怀》碑漫漶不清,乃重录其诗并跋,题勒于焦山枯木堂左庑。岁月不居,此刻至今犹存。该碑用笔较前帖为秀逸,在张瑞图的基础上参合了很多苏轼的用笔和结体。我曾见阮氏一帖,全仿东坡,其肥劲秀润,不亚吴宽(学苏高手)。明代书家学苏者代不乏人,早期有吴宽、后期有黄道周,都很有名。张瑞图本人晚年的小楷也参合东坡笔意。阮大铖此碑,用笔劲健爽利,在优游挥洒中可以看出书者洒脱的风度。气象超脱,内蕴丰厚,姿媚中见奇崛,结字、用笔,皆具个性。读此碑,其人掀髯抵掌(钱秉鐙语)之态如在目前。
阮氏有一书作见于《咏怀堂诗集》(黄山书社版)前彩页,著者称原为叶恭绰先生所有。此卷不署年款,从用笔的老辣纷披看,估计是其后期作品。该卷全是东坡笔法,雄深雅健,有老瞒横槊赋诗的气概。行笔苍茫飘荡处,又似受王觉斯(铎)的影响。
书画是一门寿者的艺术。阮氏最终没有来得及化蛹成蝶,自成面目。如果说,阮氏是末流的人品,一流的诗文词曲;那么,他的书法只能是三流的水平。
阮大铖之书在群星璀灿的明季书坛算不上大家,但他下笔不俗,楮墨情深,确为难得。古往今来,多的是人以文传或书因人贵。在“书为心画”的儒家审美规范里,历史碾过仙霞关时,竟然越过忠奸屏障,让阮氏几卷传奇新曲,流播人间。就凭这一点,阮大铖已是非常幸运! (摘自枞阳陈靖的博客)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