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浮山人文鼎盛时期之一,当时,像王阳明、袁宏道、袁宗道、钟惺等著名文人先后来到浮山。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著名书画家、诗人雷鲤来到浮山学道隐居,并留下多幅题刻。五十年后,竟陵派代表作家钟惺与友人来到浮山,夜寻雷鲤石刻并作诗纪念,成为浮山人文佳话之一。
雷鲤来到浮山之后,大为惊喜,他认为浮山才是他一直要寻找的真正的“仙境”。他在浮山作诗、题刻,表达了无限喜悦的心境。他在浮山枕流岩上题写了一首《浮山纪游》,表达了他从广东罗浮山来到安徽浮山的感受。诗云:“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在诗的开始,雷鲤将浮山与罗浮山对比,非常肯定地指出“更觉浮山好”。在浮山,雷鲤呼童拾瑶草,丹鼎煮烟霞,颇有要炼丹成仙的架势。
浮山西部有座玉龙峰,峰左侧有座岩洞。此洞名雷公洞,因雷鲤曾在此修道、读书而得名。在洞壁上,有雷鲤亲自题写了三个大字“雷公洞”,题款“建安雷半窗题”。雷鲤在浮山留下了多幅摩崖石刻,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枕流岩内的“壶天别业”、滴水洞内的“雨花天”等。
雷鲤在浮山的遗踪也引发了后人对浮山的向往。50年后,竟陵人钟惺和友人林古度、程胤兆来到浮山,他们对浮山的热爱和雷鲤题诗的惺惺相惜,让人感动。钟惺写有一篇《游浮渡山记》,详细记叙了他们三人秉烛夜赏雷鲤题刻的趣事。他们白天观赏浮山佳景,晚上在灯下研读浮山史志,突然发现了他们白天游览过的“雷鲤之纪游、陆子之题名”竟然没有收入山志,不禁大感诧异。“是夜雨,将就枕,念石廊所刻建安雷鲤诗,佳甚,志未收,相与执烛抄焉。”他们将石壁的雷鲤题诗抄下来后,感到趣犹未尽,“抄尽各作一诗刻于壁”。
钟惺《宵步石廊烛观岩壁》诗云:古人负奇情,题岩必幽独。岂以山水心,取供人耳目。众游或失之,冥讨须执烛。天风醉花鸟,此语无人读。
林古度《同钟伯敬烛壁》诗云:生石初何知,镌勒后人意。奇妙触心目,安得废文义。片语若不磨,知必具岩气。明烛备梯览,独善岂终秘。
程胤兆《次韵》诗云:文章与山水,从来非两意。不信有此石,未尝宣此义。禅房雨乍收,秉烛乘夜气。乃知古人心,偏向众人秘。
在浮山的会圣岩左侧枕流岩内,雷鲤题写的“壶天别天”摩崖石刻正下方,有两块石刻,一块是钟惺的题诗,另一块是林古度与程胤兆的题诗。这一组石刻,是浮山最具价值的人文景观之一。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