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位于长江北岸的枞阳县浮山镇,旧时三面环水,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观。史上,浮山与黄山、九华、天柱并称为安徽省历史名山,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它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河湖风光、人文景观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而这其中,被誉为“皖中一绝”的则是浮山的摩崖石刻。
浮山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无数游人和文人墨客慕名而至,他们身临其境,留连湖光山色,或挥毫题诗,或作文记事,或留言题名,镌刻于崖壁,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形成丰富而珍贵的人文景观。浮山现存483块摩崖石刻,字数少的只有两字,多的达千文,它们有的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几乎峰峰可见题字,洞洞可览铭刻。浮山摩崖石刻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全国名山中亦属少见,它们是浮山人文鼎盛的见证,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浮山摩崖石刻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摩崖石刻的年代看,最早的是唐代,最晚的至民国,时间跨度历时千余年。从现存石刻看,作者主要有唐代孟郊,宋代陆元钧,明代雷鲤、王守仁、钟惺,清代方以智、朱筠,民国方守敦、张淦等近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作者中既有达官显贵、社会名流,也有僧侣道徒、隐士遗贤。他们的书法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遒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琳琅满目,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综览全山摩崖石刻,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可分为诗词歌赋、景物景观命名、纪事、佛教等类。有关题咏浮山的诗词歌赋类石刻占有很大数量,有近100余块。在这些诗词歌赋中,精品之作俯拾皆是。枕流岩浩笑廊内,有明书画家雷鲤所题《浮山纪游》诗:“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以诗颂景,脍炙人口。“共下虚舟墙,收藏浪里人。路通天上眼,石转地中轮。钟鼓生风雨,龙蛇自屈伸。借来庄子斧,削去古今尘。”此五言诗刻在隐贤崖,是清著名学者方以智、书画家戴移孝等四人联手所题的诗作,寓意深远。还有明文学家王守仁《寄题浮山》、钟惺《题浮山崖壁》等诗。日本学者佐藤一郎在浮山参观后,曾题词曰:“天下形胜地,文人争霸处”。
浮山数量最多的则是景物景观命名类的石刻。滴珠岩内,有石刻有“一线天”、“天台幻境”、“天河坠玉”、“悬河”、“雨化天”、“水天洞口”、“滴水洞”等题刻。其他如“会圣岩”、“金谷岩”、“绕云梯”、“非人间”、“别有天地”、“何地飞来”、“山鸣谷应”等,均属景物景观命名类石刻。游人见字赏景,依景观字,领略山川之俊美,赞叹世间之奇观。
全山石刻中,尚有一定数量记载各种历史事件的纪事作品。宋庆历年间,时任滁州太守的欧阳修慕名来到浮山,与浮山高僧法远对弈。远禄连胜数局后,即以棋理解说佛教,阐明佛法,欧阳修大为折服,故明官员于若瀛在会圣岩内题刻“因棋说法”四字,以记其事。在隐贤岩内,有宋代文学家杨杰的《隐贤岩记》,以四言古文的形式,真实地叙述了浮山佛教几度衰落、多次振兴的历史过程。其他诸如“陆元钧游山记”、“宋用臣记游”、“清道光二十九年大水记”等纪事类石刻,其内容涉及到千百年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活动、寺院营建、山川开发、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既是浮山山史的见证,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