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宪法
枞阳方言,见到领导或自己尊敬的人,往往称之为“你老人(您老人)”。初来乍到的,通常不习惯,因为自己并不老,甚至只是二十出头。
当今枞阳方言中的“你老人”,本字应该是“里老人”——即“里老”和“老人”,指的都是“里长”,属于今天的“干部”范畴。
“里长”是个什么“干部”呢?中国封建社会很长,但在社会管理上,基本遵循“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即县及县以上由朝廷派员管理,县以下则实行自治。自治组织中,就包括“里”。
县下自治,明代有十分严格和完备的制度,实行的是“里甲制”:规定每110户为一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其中选富户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十甲,每甲选出一户为甲首。里长、甲首皆轮流担任,十年轮换一次,主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督促生产、调解纠纷,以及编造黄册等事宜。
今枞阳、桐城,明代同为桐城县。据《直隶安庆郡志》等地方史料记载,明初的洪武十年(1377年),桐城人口58560人;景泰三年(1452年),人口突破10万大关达102320人。此后,桐城人口一直稳定增长。明末战乱,桐城人口急速锐减,至崇祯四年(1631年),桐城全县仅剩58560人。至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降到25530人。以古今人口比例推算,“里长”就是“村长”,应该没有错。而那时的“村长”,一般都被人称作“里老人”——既有级别,又标明“干部”身份。
“里甲制”并非明朝独创,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 “里正”,也就是“里长”。汉代,“以县统乡,以乡统里”。唐朝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每里置里正一人。宋初以里正与户长﹑乡书手共同督税……这种基层干部“里长”,目前只有台湾地区仍然存在。
担任这种基层干部,除了家庭经济条件要好,还有政治素质与年龄上的要求。即所谓“平日公直,人所敬服者”。张鹵《皇明制书》称:“其老人须令本里众人推举平日公直,人所敬服者,或三名五名十名,报名在官,令其剖决。”被选拔者年龄,一般在五十岁,所以被称为“老人”或“里老”,算是实至名归。经济条件、政治素质加上年龄要求,有利于选拔出德高望重者,从而便于现实中的乡村治理。
旧时的乡村治理,并不仅限于纯粹的行政事务。枞阳有不少“官埠”、“官渡”之类的地名,“埠”为货运码头,“渡”为客运码头,“官”字表明官方管理的性质。实际上,旧时的仓库、桥梁、集市、水利设施等,均由官方管理,而实际管理者又非正式的朝廷官员。明代更设有水利老人、看仓老人、集老人、浮桥老人等,此类“老人”亦与“里长”就有所区别。这些“老人”因地而异,按需而设,属于官方的半公职人员,享受政府每年四至五两的“工食银”补贴。但不管是哪类“老人”,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多少都是个“干部”。
——“里老人”德高望重,又有体面的“干部”身份,用作尊称就再正常不过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