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刘艺龙《枞阳韵·刘艺龙书法并注》
谢思球
想起三年前在池州杏花村举办的三月三诗会上,84岁高龄的诗人余光中登上古戏台,朗诵他的名作《寻李白》。苍凉的白发在风中飞扬,诗人抑扬顿挫地朗诵道:“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李白的故乡在哪里呢?羁旅天涯的诗人,总是和诗歌一起流浪。故乡,就像眼前樽中的月影一样,是那样真切,又是那样虚无缥缈。如今,唐朝的明月仍高悬在天上,无数的游子仍在途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一举首一低头之际,游子们又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还乡之旅。
枞阳居吴头楚尾,千里大江浩浩东去,这一方古老的土地上,有着神奇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作为故乡的游子,有时,离开反而会看得更加真切,体会得更加刻骨。刘艺龙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游子。他年近八旬,是枞阳县粮食系统的一位退休职工。十多年前,退休以后,他离开故乡,常年住在合肥和北京。也许正应了那句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离开家乡之后,他才突然发现,家乡,是如此地让他魂牵梦萦。他觉得自己应该为家乡做一点什么,这种思乡之情,迫使他拿起了手中的毛笔,开始以书法的形式,书写家乡的点点滴滴。这才有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枞阳韵·刘艺龙书法并注》一书。
翰墨写乡情。墨,纸,都来自于故乡,凝聚着山川的精华,散发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这样的墨、纸和游子一颗思乡的心灵团聚了——它们好像早就互相熟悉。正草隶篆,笔走龙蛇,墨韵飞扬,一笔一划,虽谈不上大家风范,然自有一位书者的特色和风格。刘艺龙先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爱乡思乡之情,当然有一吐胸中块磊之感,不能不说别出心裁。
全书分为人文篇和山水名胜篇两大部分,内容大多是书写家乡名人作的名诗、名联,也有少量今人写家乡的诗词。像方苞题联、方以智被清军所捕时口占诗、左光斗题署联,还有何如宠、钱澄之、刘大櫆、姚鼐等人的诗歌。本书是枞阳厚重历史文化的一个高度缩影,一册在手,可尽览家乡名人名作。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的几幅对联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如陈澹然题汤沟丰乐书院联:“沧屿(左光斗字)忠节,海峰文章,巍然先正遗风,廊庙江湖皆事业;浮渡夕阳,白云青鸟,葆此名山佳气,乾坤雷雨待贤豪”。以枞阳名人名景入联,可谓天衣无缝;朱光潜父亲自题私塾联:“绿水青山,任老夫逍遥岁月;欧风亚雨,听诸儿扩展胸襟”,显示出了一个乡下私塾先生开放的视野。还有如吴汝纶题自撰的成亲轿联,更是一时美谈。同治三年,吴汝纶家人在官桥为他聘定一位汪氏姑娘为妻。吴汝纶本想考取进士之后再与汪氏举行婚礼,没想到几次落榜,年龄已拖至二十五岁。他的父母十分焦急,便命其成婚。成亲那天,吴汝纶提笔写下迎亲轿联的上联:“十三经,廿四史,十载寒窗,未脱得那领蓝衫,愧把白身偕绿鬓”。当花轿抬到汪家,汪家请来当地秀才,秀才们搜肠刮肚,一个个束手无策。无奈,便派人去吴家拿下联。吴汝纶的下联是:“甲子年,癸酉月,甲戌良辰,且牵着这条红线,行看黄榜点朱衣。”此联巧用婚事,寄寓理想,对仗工整,令人称绝。
我和刘艺龙先生亦算有缘。他的女婿谢田生先生和我是近邻,老家的近邻,故乡又总是回不去的,那荜门蓬户的老家只存在于记忆之中了;其次,刘艺龙先生的老家位于陈家洲的祖居村。陈家洲襟江带河,千里沃野,刘大櫆先生曾以诗赞曰:“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上,青天遥望九芙蓉”。我有幸在陈家洲生活过几年,那里是我工作的第一站,上下班都要路过刘艺龙先生的故里祖居。当年第一次听到祖居这个地名的时候,我有点奇怪。现在想来,在中国民间向来寓意深长的众多地名之中,这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了。祖居,祖先居住的地方,那里才是我们的根。
才陋学浅,不敢言序,谨以此文,祝贺刘艺龙先生新著问世。
甲午年夏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