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叶,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到了巅峰,由春秋私学传统逐渐演变的私立书院、讲会制度和社团组织,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形态。学者在社会中讲学身份的高扬,是儒家人物的标志。一些学子或因屡试不第,或无意为官,经年研习孔孟之道、经世文章,并四处游学。其中桐城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为童自澄、赵鸿赐和方学渐,后来被尊称为“桐川三老”。
明朝的时候,在桐城县枞阳镇的老街上有一个学馆叫辅仁会馆。方学渐《辅仁会馆碑纪》载:“枞阳辅仁会馆,童静斋先生讲学之所也。其地襟江带河,在桐邑之东百二十里,旧为县,陶士行尝为枞阳令……静斋布衣崛起于枞阳,既然有志于学,谓陈剩夫、王汝止皆布衣,人道足为我师,遂谋结社而讲学,里人觑之异之,已稍稍信之。会于永利寺、古道庵二十余年,信徒骎众,相与醵金卜地,于射蛟台下筑馆,曰辅仁。……静斋名自澄、字定夫,其馆建于万历之癸巳云。”
童自澄心高志远,大器晚成,在他创办“辅仁会馆”时已是六十四岁高龄,他一生潜心治学、辅仁,未及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方学渐这样评价他:“静斋布衣而贫为教,不立文字,非有所震耀,驱迫也。唯一念真诚可贯金石。无论贤不肖,直提本心以醒之。用能浮于有众,枞阳之民半出门下,江之南北咸敬慕之”云云。钱志立及其子钱澄之称童老先生为“学宗”。明万历壬子年又十一月初九,童自澄离世后,枞阳辅仁会馆的讲学停止了,这一停便停了十年之久。
《枞阳童氏宗谱》载:钱澄之为《童鄣石翁传》:“童定夫先生者讲学枞川,四方景附。诸弟子醵金为建辅仁会馆,先生殁,遂罢会。蜀中刘梦胥先生故令桐时与先生为折节交者,癸亥冬挚家还蜀道,江上过枞川,弔先生墓,因至会馆阶前,草深数尺矣。刘公欷吁久之,属先君子主其事。”1623年的冬天,在1612年童自澄去逝十一年后,刘时俊罢官回故乡四川,带着家眷坐船从长江上经过枞川时,想去悼念一下亦师亦友的辅仁会馆童自澄,在辅仁会馆后山拜祭童自澄夫妻合葬墓后,下山来到辅仁会馆的门前台阶向着辅仁会馆望去。辅仁会馆依山而建,院里石阶上荒草盈尺,十年之久,荒凉而伤心。
刘时俊在桐城县令任时,曾为桐城县敦请乡饮介宾二人,一是耆老戴荩,另一个就是耆老童自澄:“按耆老,童崇正学而百折无回,守清操而三公不易,斗室春风居然孔颜之乐,江滨弦诵想见邹鲁之遗,亲炙者不期而醉心,闻风者相率以慕义,诚所谓真不绝俗而善可及人者也。”
刘时俊让童心鑑从麦园喊来钱志立,想让钱志立将辅仁会馆的讲学继续起来,告诉钱志立曰:“此一大事,非子不可!”钱志立曾在刘时俊门下为官多年,刘时俊曾将其子寄与钱志立家,尊钱志立为师,后来,刘时俊之孙亦拜钱志立为师,与钱志立的五个儿子一起受教于钱志立。听了刘时俊的嘱咐,钱志立:“毅然身任之,倡卒同志,一尊昔规,以每月十三日会於馆。”钱志立讲学于辅仁会馆二十年:“为之长略说经书大义,久之听者益众,每会白发居其前,髦士在后,斌斌如也。”
钱志立(1567--1640),远行,字尔卓,号镜水,谥敬修,邑庠生,赠儒林郎,理学家。《安庆府志》载:“钱志立,字尔卓,桐城人.万历间诸生,师事赵鸿赐、颜素,倡明理学,称‘高弟’。邑令西蜀刘时俊闻其名聘修邑《志》。母卒,出所著‘举子业’焚之。泣曰:‘咕哔半生,为老母也。今已矣。’自是,闢馆于丛桂之间,聚徒讲《易》。”
《吴越钱氏宗谱》敬修钱先生墓志铭,何如宠曰:“先是,刘公为辅仁馆于枞川,师事童定夫先生。至是定夫没已久,馆虚无人,公以罢官过斯地,俯仰兴慨,遂从乡人请以馆事推君。君起受事月会以十三为期,虽风雨必往,迄今二十年未尝一日闲也。馆距家十五里,往来一老马或肩舆。久之市中小儿熟君马与舆,每来辄欢曰:‘钱道学马也舆也。’君亦喜曰:‘汝竟识钱道学耶。’”
钱志立的母亲姓童,是辅仁会馆童自澄的亲姪女。《枞阳童氏宗谱》载:“枞阳童氏二世祖榮益,字道铭。生三子:善庆、善友、善德。”善友为东股,初居枞阳之东乌龙山一带,善友子超,超子钛,钛子槐,槐子浒。善德为西股,初居枞阳之西花山一带,善德子邁,邁子锦,锦子相,相子自澄。虽然童姓家族在枞阳分东西而居,终究是一个童姓家族。东股的八世童浒,和西股的八世童自澄也是经常来往的。
童浒:字天雅,号龙冈,明弘治壬子二月二十六日生,嘉靖庚申七月初二卒,子四:煜、焕、燧、煬,女三:长适白林杨玖,次适鲁府引礼舍人,峦漕钱巨中,三适会宫朱宛。童浒的二女儿所许的鲁府引礼舍人,峦漕钱巨中就是钱志立的父亲。
《枞阳童氏宗谱》载钱门姑传曰:“钱门姑,八世龙岗公讳浒女,鲁府引礼舍人,峦漕巨中元配也。生而颖秀,出诸兄弟姐妹之上,曰者云:“此非凡女也,当光大其门楣。”于是龙岗公怜爱有加。及归巨中公,巨中侧出也,恒情谓尔姑,殆难事乃,姑卒无不得其欢心,固称钱氏孝妇,必首吾姑矣。
姑有子辄夭,晚始得志立,比属能言,姑即取古忠孝节义事,日从提抱,间作训诲,必令反复习之始已。方五岁就塾。曰:‘吾以吾儿为圣贤儿,不以吾儿为富贵儿也。’以故,钱子少補,邑博士弟子,若非其好。尝慨然有志圣贤,习母训也。吾姑内行淳备,其他令仪壶范,里中咸取师之。事详钱氏家乘,兹不具其其大者如斯。”
在枞阳青山的麦园有两处叫虎山的地方:一处虎山,巨中公与龙冈公女墓于此,亦钱志立父母墓,明桐城令刘时俊字梦胥撰碑文。钱志立墓于此,钱澄之夫人方安人墓于此。另一处虎山,又名丁形山,宝莲庵所在。《吴越钱氏宗谱》载:枞阳青山峦漕钱氏源于吴越武肃王苗裔,二十二世如岳公,字公甫,二十三世元吉公,字敬夫,号双松,二十四世巨中公,字时卿,号芹野,即钱志立的父亲。
巨中公字时卿,号芹野,双松公四子,熊母出,鲁府引礼舍人。生嘉靖壬辰七月十七,卒万历已亥正月十五。配童孺人,生嘉靖乙未二月初十,卒万历丙辰十一月二十七,合葬宅后右山艮坤向。子三:皋、夔、立。《吴越钱氏宗谱》载:“芹野公聪明警敏,双松公以少子绝怜爱之。朝夕侍父代作辛苦不休。父既殁,公涕泣向诸伯兄曰,某向代亲劳苦,未尝随伯兄学问,今不幸亲且谢世,愿以筋力之余无耻襟裙。于是闭户不与外事,不三四年遂博极群书。子弟之间,难者不之诸伯氏而之公。有间叹曰:读书本以明理淑行,安用应举?于是买田豹城里,躬耕栖隐,啸咏终身,不乐仕进焉。配童孺人,终身相敬如宾,人以为梁孟之俦云。”
传说:钱志立的母亲童氏生三子,前两子早夭,后来梦天有十八小儿锦绣褓幢盖从西来,一儿堕其宅东水田中,童抱以归遂生君。君骨相清异,不类常儿,五岁就可属对作诗。《吴越钱氏宗谱》云:“志立生而颀嶷,数岁时即善属对,应声而成,率奇绝。及就外傅,读鲁论未完,即为同学儿说其大义,乡里皆以神童目之。既补邑弟子员,声名籍甚。与大父苕水府君,从赵枞江、颜质卿先生游,遂专志圣贤之学。后代童定夫先生,主辅仁会馆讲席,从讲者甚众。”
悠悠枞川,文章之府、诗人之窟、气节之乡。童自澄的辅仁会馆传承和奠定了古桐城文化的基石,钱志立继童自澄以后在辅仁会馆的二十年讲学,引导了方以智、钱澄之等古桐城文化的发展,为后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而开拓的桐城派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桐川三老,童自澄、赵鸿赐、方学渐。桐川会馆、辅仁会馆,不仅是载入《桐城县志》的荣誉,将会是今天,以及未来桐城和枞阳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