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几年前去过那里。白云岩,白云一样的山。白云岩下有一座白云岩寺。围绕着这座寺庙有一个关于“白云青鸟”的传说,更令人神往。
白云岩寺,在枞阳城东数十里处,距浮山不远。寺庙坐落在一片高大的石岩里。这里山势险峻,雄奇秀丽。“白云岩寺”名符其实,石岩为之壁,为之顶,庙宇因此有如洞龛。寺前有林木,有流溪。深秋的霜树灿红灼亮,和庙宇石岩的一色青白,二者相叠相映,色彩对比十分强烈。有一块《白云岩寺简史》碑记,上记“左有五庵三寺,今仅存白云岩。‘白云青鸟’为古桐城八景之一。洞内神泉存壁隙缝间,其水如丝,四时清冽异常。洞内细观,洞壁西部龙鳞翩翩,东部虎毛斑斑,堪称龙盘虎踞之地。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岩寺,以此岩为方丈室。元朝了悟禅师住持该寺,弘扬佛法,与浮山为一体。”
白云寺住持年约六十,枞阳白梅人。面容平易淡然,言语质朴无华。他五十岁上出家,先在九华山甘露寺当挑水和尚,五十二岁到白云岩,礼佛发愿,奔走四年,筹措资金,终于恢复前已衰落不堪的白云岩寺。
问起“白云青鸟”,住持说得神秘而又亲切。他说这鸟是“神鸟”,有雌雄一对,能发出五种叫声(有人听到八种),来去无踪,一般人难见其真容,能见到的是为有缘者,从此会获得好运。夜晚它们会绕洞而飞,守护神殿。天上积云起风,或是阴天下雨前,它们也会在岩寺上空盘旋飞翔。它的身体约有一筷子长(住持正在用斋,所以用筷子比划),毛是黑黑青青色,尾羽可分叉。静时极静,动时极速;平时掠地低飞,一般人很难发现。他每天给它们喂食,他吃什么,它们也吃什么。青鸟能预兆后事。一次他和几位香客正在膳房用斋,忽听洞内鼓响,他说是青鸟击鼓,最近必有喜事。几位香客半信半疑。结果第二天就有一位大德高人到来。另一次,是1998年,是年雨水成灾,淹了寺前场地。一日一条大蛇从暗沟里爬出,准备游进岩洞,青鸟突出,展翅腾身,挡住大蛇去路。其蛇无奈,只好悻悻而去。
这时,一旁的一位老居士插话,说她每天夜晚都能听到青鸟说话。有时,似梦非梦之间,青鸟还在她的身边飞来飞去。现在如果给她纸笔,她可以把青鸟的图形完整地描画出来。
我问住持,您知道青鸟的巢吗?他说当然知道。但不敢对人说,怕人糟害。青鸟每年四月孵窝,能生育四只小鸟。一当毛羽长齐,四只小鸟就会飞走,仍只雌雄二鸟留此。有贪婪之人曾寻觅并掏摸青鸟的巢,抓走雏鸟,回家饲养。但一到长毛,两只雏鸟必会相斗,到死为止。最后一只雏鸟也会以头撞笼而死。
在岩寺中逗留半日,别有禅趣。临行时,法师带我看山草岩壁中的祖师塔。这里十分僻静,岩前只有山影掠过。后来他似是“无意”间,让我看岩壁高处的一处窝巢,说这就是青鸟的巢。他是从不告诉别人的,只是今天告诉我了。因为他看我也算是有缘之人。同时他又说,青鸟的巢很多,谁也说不准它常住哪个巢。
下山时遇到一位上山割草的老者。聊起来,他就是山下岩前村的居民,曾当过队长。我问他,您知道青鸟吗?他说,知道知道,我们这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这鸟有一对,有一次,一个上山采药的人曾看到它们住在清朝时本地人跑“长毛”反住过的悬崖洞窟里,那地方没有路,只能从岩顶下去,要放下八架梯子。见过青鸟的人现在有五十岁了,还在村里。青鸟保佑他们吗?保佑了。村里人的运气都不错,日子顺,身体健旺,儿女读书也很上进。
现在回想,那一天的白云岩,我觉得最大特点是温暖。一种似乎能够沐浴心神的温暖。青白色山岩呈圆弧状,处处呼应和存留着阳光,形成一种温暖的小气候,在冬日的岩坡上我曾几次见到开放的映山红。一片壮丽的山野人文景观,加之白云青鸟的美丽传说,会给每一个走上白云岩的人带来吉祥和祝福。(摘自甲乙的新浪博客)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