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桐城笔祖 文气超然

时间:2022-03-29 15:39:49

  座落在长江中游之滨的枞阳陈家州,美丽富饶钟灵毓秀。三百年前这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清代桐城文派三祖师之一的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他一生潜心翰墨,文章盛誉京华。是桐城文派的中坚和桥梁。在散文创作上,他师承方苞;下启桐城派大家姚鼐,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美学理论,提出了“神气说”,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氏在25岁(1723)因文章拜谒了同乡京官方苞,方氏赞誉说:“如苞何足言,同里刘大櫆乃当今的韩欧才也!”(《古代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册)。方苞谦称自己微不足道,而刘氏是当今的韩愈和欧阳修。这个评价相当高,这说明刘氏超群拔众的文章得到方苞的确认和荐举。刘大櫆29岁入京正式投拜到方苞门下,接受方苞的“言有物”和“言有序”的文学主张。

  刘大櫆在师承方苞“义法”基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论文偶记》中指出“神气”是散文中最精妙的境界。他阐述了“神气”蕴含在字句中:“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指示散文写人应在“字句中讲究音节,在音节中体现神气”的要义。刘的这些见解得到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的推崇。朱先生在《散文的声音节奏》一文中阐解了刘氏的这一文学主张。

  刘大櫆的文章清晰显示了桐城文派特色,现摘录他的《浮山记》片断以赏析。“(金谷岩)丹障之西,障重欲尽,石拆而水出,小桥跨之,过桥而巨石塞其口,沿涧曲折循石罅以入至其中,则廓然甚广而圆,如覆大瓮,如蜗螺旋折而上,上有覆阁,其顶开圆窍见天,飞流从中直下数千尺,如喷珠然,岩底四周皆石岸,可容百人可步,可环步坐而观焉。”

  这段文字是描写浮山滴水洞。文章“有序”先写洞外,然后写洞内,洞内先写其顶,后写其底。文章“有物”,抓住景物特征,写洞的幽深如飞瀑流泉,写坐洞观天的感受,突出了洞的幽奇雄空的特点。文字简约清新、富有神韵。

  紫霞关是浮山景中一绝,刘氏写道:“出金谷而左,陟其肩,有大石穹起当道,两极中虚如植玉环而埋其半于地。自远望天光见其下,如弦月焉。”仅四十余字就写出了紫霞关的特征,巨石如圆形拱门,从东南方向仰视这巨石象一轮圆月悬在空中。

  首楞岩又叫棋盘洞,是游人小憩胜地,刘氏几笔勾画则须眉毕现:“首楞岩在师吻内,其中凿石为几榻,可奕可饮,可以望江南诸峰,如在宇下。”仅三十几字而传神。

  刘大櫆对浮渡山水怀有深情厚意,他曾多次到浮山览物悟道。《浮山记》中描绘景点一百多处,写得层次分明,章法严谨,描摹事物准确生动,文字清新简洁,体现桐城文派的创作风格,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

  与刘大櫆在文坛上盛名相左,刘氏在科考中却历经艰辛坎坷,真可谓怀卞和之宝却迷邦不遇。刘大櫆“试童子已逾十年”。29岁在顺天府进入乡试考场,十年三试榜上无名,除此还参加了朝廷两次专题考试,终未能入选。此时刘大櫆已是五十四岁了。

  五十而知天命,刘氏为科考奔走三四十年,用诗文拜谒在朱门之间,以期美誉盛辞,然而春梦无痕,他认识到“仆已五十年,岂可为不知耻,复使之趋走尘埃,烦乱其心肠,拘孛其耳目,而劳苦其筋骨哉!”(《答周君书》)于是决心退守故里。

  令刘大櫆且引以自慰的是培养了散文大家姚鼐,姚氏十五岁就拜刘为师,经过了几十年的传授研习,姚继承了“义法”“神气说”,发展了桐城文派的散文美学理论,强调了“义理、考据、辞章”“合为一”,“以“兼者为贵”,成为桐城派集大成者,姚对刘十分敬重,在刘氏垂老之际常去登门拜望,以畅谈诗文为乐。

  摈弃科举尘念,刘大櫆晚年在黔县歙县枞阳等地开馆传经送学,潜心教书写作。五之十年人生风雨的洗涤,江南秀丽的山水风光陶冶,绵长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滋润,使刘大櫆晚年诗文炉火纯青,风格清沧超迈。其弟子姚鼐在《跋海峰先生诗》中评价他晚年诗文“如鲲化鹏超然万里。”

  文章憎命达。刘氏有意科场却春梦难圆,无意名利却文史留芳。如果当初科场顺利,刘氏能穷文工诗?能安贫乐道而终年?士穷乃诗工,倘若有知,海峰先生该作何感叹?(汪学勤)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