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中学语文三十五年,连续执高三应届班与复读班二十二年。一辈子教书、看书、做试卷。看过的书,不知要用多少屋载车装。深知厚积薄发,偶尔写点小文章。坚持三十余年,先后在报刊发表散文、诗歌、随笔和教育论文二百多篇,大约有四十多万字。
一直梦想出一本书。看了别人那么多的好书,每本书都浸透了作者心血。阅读是吸收,在别人的书中我获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我在世上走一遭,已经是上帝的恩赐,真的不容易。我至少要出一本书,向社会回报和释放一个文化人的文化思考和生活感悟。我要对得起那些鼓励我出书的文友网友,我要对得起我的师长同事乡亲,我要对得起我的学生,是你们一直鼓励着我出一本书。我要用自己的视角和叙述方式来表达,努力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终于找到了叙述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浮山和历代到浮山的文化大家,以及在浮山乡土上生长的文化名人。我找到了我叙述的情感。
相看两不厌,唯有“浮渡山”。我到浮山中学,今年是第十九年,多少次节假日、双假日,我都去拜访浮山,不断的写一些关于浮山景点的小散文,也渐渐地写些有关浮山历史文化的大散文和随笔。我既爱浮山的自然风光,我更敬仰浮山的深厚历史文化。安徽卫视“星安夜空”栏目,安庆电视台、枞阳电视台拍摄浮山风光片时,我为他们导游和解说了浮山。省政府和民政厅等相关领导到浮山游览,我也曾作为导游,为他们解说浮山。
2007年底,县旅游局查局长要我为新版《浮山志》写一篇较长的有抒情色彩的《浮山志·概述》,我应约按期交稿。后来我将此文修改扩展,经过文字润色,以《拜读浮山》为题,近两万字,投寄给《枞阳杂志》主编钱叶全先生,文章得到钱主编的赞扬,在《枞阳杂志》2007年第6期上全文登载。这篇文章得到现任县委书记汪恕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使我深感这是领导对基层作者的关怀和鼓励,以及对开发浮山的关注,也对整理研究枞阳文化工作的重视。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安徽文学》2009年第四期。
安庆市教研室特级教师何成法先生在网上阅读了我部分散文,然后题辞鼓励我:“你的散文写得非常好,读来既有情趣又有启示,文如其人,集豁达、雅致、质朴、高远于一体!”我感动地在网上答谢说:“一生心血结成字,无缘金堂玉马登高第,渴望高山流水遇知音,这知音便是读者上帝,是你们的厚爱激励我在冰冷枯燥的文字里投放着心血与激情。”也向一直关心和鼓励支持我的读者深表谢意。
在整理研究浮山文化期间,先后查阅文史资料一千多种,其中参考较多的是疏获先生主编的《浮山志》,在我写的散文中有化用和摘引《浮山志》有关资料,没有一一注明。在此,特向疏获先生表示感谢。对文集中所引的其它文献资料未能一一注明,在此也深表歉意。
感谢曾经在浮山中学担任校长,现任教育局长的王一平先生对我教学创作的关怀和支持,感谢现任浮山中学校长吴问潮先生对我教学创作的关怀和支持,感谢曾经在浮山中学工作过、以及现在浮山中学工作所有的领导和老师对我教学写作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县文联主席钱叶全先生对我创作的鼓励和关怀、肯定和赞扬并赠送县志,发表了我的浮山文化系列文章十多篇,感谢谢思求先生、王长学先生、叶全新先生、孔祥彪先生对我写浮山文化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市作协主席金海涛先生、安庆日报社黄复彩先生对我创作的关怀和帮助。
感谢枞阳县委县政府对我的培养和关怀,感谢枞阳人民对我的厚爱。
报答你们,我只有老实做人,勤奋教书与写作。
2009年枞阳县政府和安庆市政府都提出要开发浮山,开发浮山需要对浮山文化进行宣传,《拜读浮山》这部著作一定能让一个游客更好了解认识和记住浮山。
在长期紧张激烈的应试教学中,我拥有的空闲时间非常少,出于对浮山文化的热爱,写些浮山文史散文。文史散文涉及到要核实大量资料,有时为查一个数据和事例,同时要打开多本书籍,而且许多资料对某位作家的年龄、出生地、经历等也不尽相同,我只能取影响较大的一种书籍。我的这些文章在仓促中结集出版,受时间、精力和认知的限制,文集中错误是难免的,敬请大家指正。
汪学勤2009年2月28日于浮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