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浮山》之拜读
钱叶全
2009秋,知天命的汪学勤先生下了人生的一着棋,出版了《拜读浮山》。封面设计抽象,浓红淡墨,红似浮山亿载火山喷发,墨则是淡淡泼墨,自封面的右上角泼下来,墨汁渲染之势如大江东去,相溶于火山喷发的大海
大海沉寂。浮山沉寂。《拜读浮山》正是来源于汪学勤几十年的沉寂。
汪学勤是浮山中学的一位老师,手育桃李,不知其数。前天在浮山开发创意座谈会上碰到他,他说,他现在还在带3个班500多个学生的大语文课,实在请不动假。言语中,他为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一日假,对学生仍有愧意。从英俊少年到白发老翁,一生心中装着学生,他就是汪学勤。省人大代表、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汪学勤。在行业上,他无疑是一位专家学者了,可他在那么忙的教学教研之余,对文学创作之爱、对浮山历史文化研究之深,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一本《拜读浮山》,文字量不算太大,只有26万字。然而,一座浮山如何拜读?没有心灵上血与火的溶炼,没有意志上的坚如磐石,没有智慧上的独步穿越高怀揽胜,写出浮山写好浮山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浮山积淀太深,时空太久,人文太厚。然而,正是汪学勤靠他的一颗赤子之心,靠他数十载的文化苦旅,靠他的“天道酬勤”,《拜读浮山》在这个金色的秋天棋子落定。26万字就是26万粒砂石,浮山的砂石。每一个孤独的深夜,这些砂石磨砺着他的心灵,千遍万遍,千炼万淬,终于在烈火中永生。“春回大地,冰土解冻。山泉从岩隙中一滴滴渗出,相聚成溪,不因弱小而自卑气馁,不因稀少而委顿不前。溪流潺潺绕过岩石,穿过山谷,突然巨崖挡住了它的脚步。寻找路径,四路无门!于是它们聚集着,聚集着,团结起来,下定决心从这危崖上勇敢地闯下去。这一闯,终于闯出银练飞挂,闯出一道美丽的风景。”(摘自汪学勤《春天的韵律》)。
追求风景是
那年我到绍兴,走进城区,就看到一幅巨大的绍兴旅游广告牌——跟着语文课本游绍兴。一句话,就点燃了我的梦想,原来绍兴之梦在我少年的课本上就已播种。人生之路,只不过寻梦而已。真正看到的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等景点,只不过是把人生之梦变成实物景点罢了。这可能就是旅游文化的内涵,也可能就是旅游经济的本质。记得我玩了一下午,吃了臭豆腐干、茴香豆,花一元钱喝了一小杯黄酒,排队坐了乌蓬船回到售票处,一身微汗,简单的一下午却一生梦想成真,其快乐自不必说。当然,绍兴旅游的快乐决不仅仅是臭豆腐干、茴香豆和三味书屋,其内在精神是民族魂,是伟大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浮山是真正的清者。那年的欧阳修怎么也想不通,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并没有使他清醒过来,“苍颜白发,颓然于其间”,极力把自己称为醉翁,其时他才39岁,他是清醒的,他想装醉,而他却无法不醒。在醒与醉的灵魂挣扎中,欧阳修来到了浮山,远禄公因棋说法,佛理直指人心,欧阳修从万千迷惑中真正清醒过来,诤臣一棋子,天地一棋子也。顿悟,欧阳修称远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广,君王以得一以治天下。”“因棋说法”由此载入中国佛教史,成为清者浮山的经典名篇。当你人生迷局,你不想去浮山“碁”字上面去摸一下吗?感悟一下吗?其实,人生有时是需要停一下脚步的。此一棋也,彼一棋也。浮山之棋,顿悟之禅,正是佛的大慈悲心怀所在。
“试问飞来峰,未飞在何处?人世多少尘,何事不飞去?”身经亿载,浮山的本质是万籁俱静,很多人不理解。苏轼曾问佛印,飞来石为何不动呢?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苏轼问,为何要静呢?佛印答:安之。浮山当前的沉寂,是浮山的“安之”。把浮山打造成“中国第一文山”,我想浮山照样是“安之”。不“安之”,浮山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怎么会出现方学渐、方孔炤、方以智、钱澄之、方苞、刘大櫆、姚鼐、吴汝沦、朱光潜等众多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地大儒呢?不“安之”,浮山那棵千年的银杏目光穿越千年,却依旧挺拔耸立于悬崖之上金色灿烂呢?不“安之”,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怎么会历千年却依旧温暖呢?不“安之”,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怎样唤醒一年一年的春天呢?不“安之”,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何以成为中国仁人志士节操、中华文明史上崇高的精神信仰呢?
安之,是浮山的一种精神状态。他是远禄公手中的棋子,举天地之棋,解人生迷途。从合铜黄高速上下来,老远,在浮山入口处,就看到远禄公手中巨大的棋子,棋子上写着——因棋说法,中国浮山!
浮山一着,步步活也。是为拜读。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