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桃花深处剑气横

时间:2022-04-18 16:32:17

  齐永平

  人间四月,山寺桃花盛,城乡“宅民”出。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天,踩着春的小尾巴,我们慕名踏上了大山桃花源的旅程。车过周氏祠堂,转过一座修葺齐整的茶山,猝不及防地,就与大山千万朵桃花相遇,那一刻,就连即将远行的暮春也成了桃花的颜色和气味。

  大山,不是普通的泛指,是指周潭镇大山村的一座山丘,拨立于长江之畔。上有一座奇险而狭长的水库,水冷而清碧,库尾有几株沉落在水底的大树,枝枝桠桠,清晰可见,这不知原因的沉树,给水库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库坝全钢混结构,高约十米,溢洪道口水流如瀑布直挂而下,阳光照射时,可以看见一道彩虹挂在坝上。水库下有一道曲折的溪流,溪流两边,有千亩桃树林,间杂梨树。春时桃梨争艳,夏秋果实累累,果林的原生态景观,颇能吸引周边人士观光休闲。渐渐的,大山桃花成了当地一景。

  看桃花的小路上,停了一列各品牌各样式的小车。路有多远,车辆的队伍就有多长。在赏花或摘果的时令,四米宽的水泥路有点狭窄,一有相遇,进退失据,还不如步行的人来得从容。

  春日里的桃花林,也适合从容地观赏。大山的桃林,虽有人工修剪的痕迹,但多半是自由的,没有制式的僵硬,长得有点疯,有点肆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是疏,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谐,千朵万朵压枝低,是闹。

  花海中,有一粒粒羞涩的蓓蕾,更多的是桃之灼灼,应是最怒放的状态,有着热恋中青春少女的艳丽。当然,人在花海中,如鱼戏莲叶间,时不时与一枝弧线优美的桃花合个影。人,也成了一朵美丽的桃花。

  一不小心,就悠游到桃林深处,人烟渺渺,四周桃红梨白,悦若隔世,仙境不过如此。在一株树边静立,听春风微微拂过枝头,有远方山岭里的林木气息,有桃花清淡的细香;细细倾听,还有桃花的声音。那些或红或白的花瓣,随风起舞,坠在草地,也坠在游人的身上。忧郁的人,听见的是花朵淹死的声音;欢快的人,听见的是花飞花逐的声音;那历经沧桑的人,也许听见的是众生阅尽返璞归真的心灵呼唤。

  在这样的桃林中,在大山绵绵的春风里,让人不由心生绮念,渴望成为一株桃树,一株大山里普通的桃树,扎根山石泥土中,呼吸山风,饱饮露水,在春天里,吐出一粒粒蓓蕾,在艳阳下绽放,开最美的花,在夏天里结桃,长丰满多汁的桃肉,在冬日里,褪去各种装扮,静下来雕刻一圈年轮,年轮有时厚,有时薄,全看雨水的丰盈与否了。

  也许,我对桃树的想象比较简单浅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的自然和人文内涵,古今历历皆是;但在这大山的春风里,我只想纯粹一点,就做一株全植物意义的桃树,顶天,做一株“总把新符换旧桃”中辟邪的旧桃。

  出了桃林,向水库前行,有一条小溪流,或许是水库留下了泥沙,溪水长年洁白美丽,且有微凉,很容易让人静心敛欲。干净的小溪流,倒映着竹林茅舍,随着坡度高低,缓急不一,可以听见各样的溪声:有从一滩粗砂细砂上优雅缓行的溪声,有从一堆鹅卵石上轻快滑行的溪声,有从一块硕大的孤石边急冲而过的溪声,也有从一整块岩石上轰然跌落而下的溪声。听着跌宕起伏的溪声,看着清亮透明的溪水,不觉腋下生风,心有燥热,也霍然而去。

  在没有桃花的季节,溪流也可以让游客流连一二。在夏日乃至初秋,有不少的游人脱去沉重的鞋履,赤足踏进干净的溪流。古民谣云:“沧浪之水清矣,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我足。”在大山的溪流里,可以从足部开始,清洗灵魂,唤醒心底的一份明净。

  桃花,溪流,水库,青山,相映成趣。游人至此,总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感慨。其实这花团锦簇的大山后,却深藏着周潭人骨子里的硬气。在古桐城,“文不过西乡,武不过东乡”,“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而周潭恰恰是东乡武术的源头,历史上拳师辈出,民风极其剽悍。

  名闻大江南北的三十六名教中第一好手即周潭章冠鏊,其人壮年时勇斗九华恶僧,年过古稀犹冲锋沙场,“出入重围中如无人”,让能征惯战的太平天国军队“不敢仰视”。其时,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周潭乡村汉子,拿着大刀长矛,更多是耙、锄之类的农具,却敢与十倍之敌激战,非好勇斗气,只为守卫美丽而安宁的家园。

  乡贤吴汝伦,桐城文派末期代表人物之一,听闻章冠鳌事迹,特为之作传,记其勇烈。

  20世纪初,曾经有一个外乡少年来到这座寂寞的大山里,就读桐城儒生周大璋创办的学堂。数年时光,外乡少年读书习字之余,耳濡目染的却是周潭人不畏强暴的勇烈侠气。血性硬气的周潭人,让外乡少年完成了一种特殊的生命洗礼。国难之际,少年人投笔从戎,挥师万里,远征缅甸,战功赫赫,却血染丛林,捐躯报国。

  这个少年,就是令国共领袖称颂纪念的戴安澜将军,英勇的将军,面对敌寇,一如他少年时期耳闻目睹的周潭人,对千重磨难,万般邪恶,怒拨正义之剑,血溅轩辕,死而后已。

  将军去后,蒋中正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毛泽东也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如今,大山不远处的准提庵,尚存戴安澜将军读书处的遗迹。

  也是20世纪,已是90年代的周潭,为琐事,数百人竟然持械群斗,县内难以制止,最后调来安庆特警,才平息了斗殴事件,其场面至今令人谈之色变。东乡民风剽悍,略见一斑。

  离开大山,我们回到停车处的周氏祠堂。这是一个留存徽派建筑风格的祠堂,有点残破,苍桑的白墙黑瓦仍然肃穆,陈旧的木门窗红漆斑驳,雕刻繁复精致,院子里还有不少破旧的石鼓石刻,图案多半损坏了,留存的部分线条浑圆自然,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更令人注目的是厅堂里摆放着一把近2米长的关公大刀,纯铁打制,据说是过去周潭男儿练武用的器具,虽然锈迹斑斑,刀锋已钝,铁刀仍让人敬畏,也让周氏祠堂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同行的汪老师,一个周潭男儿,奋力舞起大刀,摆弄了几个威武的姿式,刀上的铁环哗哗作响,一股冷兵器时代特有的凌烈杀气便扑面而来。

  “满山花香三千客,一刀霜寒十四州”,看来,桃源胜境的大山,男儿习武风俗至今未断,绵绵花香处,犹有剑气纵横。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