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集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最早以仔猪交易开始,慢慢扩展到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历经300年而不衰,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仍“常有7省32市、县商户云集”,名动全国。因麒麟集的形成发展而使麒麟镇成为枞阳县最富“人间烟火气息”的乡镇。
“没有你买不到的,没有你卖不掉的,只有你想不到的。”用这句话来概括麒麟镇集市繁盛的程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每逢农历“三、六、九”日,皓月当空,长夜未尽,麒麟镇家家户户都点亮了灯火,小猪的嘶叫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这是麒麟镇的农民清早起来喂饱仔猪,然后用竹篮麻袋等挑着赶往麒麟的集市上去卖。他们必须得赶早,因为仔猪市场上的摊位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占到好的位置,是会影响小猪的价格,甚至仔猪不能卖出去,来来回回折腾,损失更大。
东方还未破晓,在通往集镇的各条乡村小路上,放眼望去都是挑着仔猪赶集的汉子,吆喝声此起彼伏。不一会儿枞桐公路东边的仔猪市场就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夹着皮包的外地商贩从茶馆、饭店不紧不慢地走了出来,打着饱嗝踱进仔猪市场里,他们穿梭在拥挤嘈杂的人群中,用挑剔的眼光打量着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猪篮子,猪篮里的小猪个个油光皮滑,匍匐不动。商贩用手拎起仔猪的耳朵和后腿,仔细端详了一番,满意的话就点点头,与农户商定价格,然后将篮子抬到仔猪市场管理处的办公桌前,过秤装车,运住周边各地。一般太阳不过一竿,偌大的仔猪市场内就显得空空荡荡起来,商贩和农户各自盘算着自己的进出账,各得其所地完成了交易。
男人们揣着鼓鼓的钱包到街上找到他老婆和孩子,交出大部分钱后,钻到街头的小酒馆里喝将起来,累了大半天,此刻该犒劳一下自己了!孩子们拿到零花钱后,也很高兴,跑到了小巷子里的小书摊上,租几本小人书,在摊子前面的小板凳子上贪婪地翻阅着,或者挤到用帆布围起的马戏棚里看马戏去了。
妇女们拿着那一叠沉甸甸的钞票,可不敢大手大脚乱花,她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在小街布摊上,看着五颜六色的布料,左捏右揉,东挑西斜,有时放下这款布料,又回头转向前一家的摊位,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啊!家里的锄头钝了,得重新打一把;箩筐坏了,实在不能用了,这次必须要换个新的了;孩子们的学费还指望从这窝小猪仔上出呢!马路旁,摊位前、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人头攒动,车辆鸣叫,这种热闹劲儿会一直持续到半下午,才渐渐沉界处尽情上演着,成为老安庆地区最靓丽的一道民俗画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