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千年古镇麒麟

时间:2022-04-19 08:52:17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农村乡镇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麒麟镇也在经历着痛苦的嬗变:一方面,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另一方面,新型的产业经济也逐渐形成和壮大。

  麒麟集市因仔猪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但这种传统的农户饲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麒麟镇农民开始放弃养猪传统,与之相关的产业,也逐渐消亡,但农历“三、六、九”赶集模式仍然得以保留,成为当地富有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并且日益彰显其生命活力。

  麒麟镇因其历史悠久传统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仍然成为枞阳、桐城、庐江三县(市)重要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水产品转运基地。“集有万人入市,货有千种成交”仍然是麒麟集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在年末岁尾,高峰时段有两三万人在这1公里左右的核心路段赶集,这场景也许只有前几年春运期间的北上广火车站附近才有这样的气势,我一直认为麒麟集市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兴盛不衰的秘诀,就在于这里既有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动力,更保留了传统农耕文明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因子!

  事实上,麒麟镇仍然是枞阳县最大的竹器交易市场,以前仔猪市场内空出的位置都被各式各样的竹制品填满了。堆积如山的竹器旁边坐着的老人,个个都精神矍铄,身体康健,“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不时地冒出几句当地的土话,逗得众人捧腹大笑,仿佛让人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情景。他们那时可还是健壮如牛的小伙子,就已经从他们的祖父辈们手中学会了绝活!光阴荏苒,时至今日,他们的手艺是越发的精湛了。自从枞阳县各乡镇通了公交车以后,开往麒麟镇的101路公交车上,有不少老人专程赶往麒麟购买他们心仪的竹制品一一竹筛、箩筐、竹耙、竹席……问他们为什么不辞辛劳来麒麟买这些东西,他们大多都这样回答:耐用、耐看、用习惯了。也许他们是想在这些器具身上找回那段流逝的岁月吧!

  麒麟镇上有一个百年老字号店铺一一“余师傅铁匠铺”,在麒麟镇镇政府斜对面,当街两个门面,兄弟两人,老大今年70多岁了,他是余家打铁的第4代传人,50岁的儿子也渐渐子承父业,开始撑起老余家的金字招牌,五代人在古镇麒麟“叮叮当当”地打了100多年的铁!从晚清打到21世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麒麟及周边的铁质农具和生活用具,大多出自他们之手!铁匠铺里的布局仍有浓厚的历史画面感:成堆的燃煤、炭黑的墙壁、一字排开的农具、高高的炉灶、呼呼的风箱、熊熊的炉火、高举的大锤、四溅的火星、弥漫的白烟……让游客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久远的过去。

  麒麟镇还有一项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手工制秤工艺。杆秤在农耕时代几乎是家有一把,市场交易也离不开它,现在大多被电子秤替代了,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盛行。笔直的杉木杆被油漆成红色,上面星星点点的标上刻度,铜制的包边和秤钩,方形的秤砣像一方大印。这器物,现在许多孩子也许都叫不出名字了,在那个年代可是一件贵重的物件。

  前年铜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寻找手工制秤工艺传承人,偌大的铜陵市竟然找不到一个人,最后还是通过曾经在麒麟工作过的枞阳县委宣传部的一个领导同志,找到了麒麟镇的张师傅。张师傅今年已经50多岁了,其貌不扬,满头长发,一脸沧桑。谈起制秤这么绝活儿,他兴致很浓,眉飞色舞起来:我十几岁就跟江南的师傅后面学徒,21岁回到麒麟老家开店,已经30多年了,枞阳县的后三区,孔城、庐江等地的秤都是从我这里买的!制秤这门手艺没有别的门道,就是要求刻度准、精度高,现在人们杆秤用的少了,曾经的主业也变成副业了。问他为什么能够坚守到现在,他满怀深情的说:“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秤砣我就兴奋、就激动,恐怕我这辈子都离不开它了!”是啊,正是有许多像张师傅余铁匠等人的深情的坚守,才让千年古镇麒麟的风貌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大放异彩!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