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消失的古渡口九儿潭

时间:2022-04-26 15:54:43

  章田义

  九儿潭渡口位于枞阳县横埠镇(小埠矶村庄)、汤沟镇(大新村庄)、铜陵郊区老洲镇(西湾、东湾村庄)三镇交界处,西接白荡湖,东连陈瑶湖,南通长江。属丘陵与圩区的交割地带。谓之一水渡三镇。

  潭,深水池。方言,水坑。九儿潭的形成,是发源于三公山的横埠河之水,奔腾而下,在横埠镇孙岗村小埠矶处入湖,水道回流,冲荡而成。潭深难测,用百丈麻绳探不到潭底。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江河之水,浑浊如泥,而潭水清澈透明,状如明镜,亦称“清水潭”。横埠河在此形成的岔口,向东南进入陈瑶湖水系,经无为土桥入江,向西南进入白荡湖水系,经李家沟(今称李沟)、汤家沟双溪河(今汤沟镇汤沟河)由王家套(新中国成立后改从源子港湖东闸)入江。

  在明清或明清前,九儿潭就是桐城县东乡南北交通的渡口,通江连湖的码头。往北有一条经左家岗(今称左岗)、雨亭岗、黄柏岭的古驿道,可通往庐江、庐州(今合肥市)及中原地区;向东南可抵老洲湾、老洲头,过江可达大通、铜陵等地;向西南经古镇汤家沟可往长江边的桂家坝码头坐船,到安庆、九江、芜湖、南京,过江可达池州、青阳等地。

  说到九儿潭不得不说说小埠矶。小埠矶又称“小米矶”,是横埠镇孙岗村的一个自然村庄。当年,在河湖相接,江湖相通的时候,这里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在小埠矶南二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袁家场。早年袁姓家族在这里筑堤垦荒,开辟良田,土质肥沃,说是只要丢下一棵黄秧就能收一稻箩稻谷。特别是袁氏种植的糯米,煮的饭绵软清香,口感丰富,温补强壮,健脾养胃;煮的粥呢?也是香醇粘稠,味道可口,润心养肺,补中益气。小埠矶居住的是翁姓家族,他们用九儿潭水和袁家场种植的糯米酿造的糯米酒,香气扑鼻,色泽金黄,甘冽缠绵,口感醇甜,营养丰富。家家酿制。劳动之余,冲对上清凉的潭水,喝上一两碗,顿觉疲劳消失,精神抖擞。农家妇女“坐月子”(即分娩后休养期)时,必饮酒浆,滋补身体,饮食后奶水充足香甜。有“过了九儿潭,莫谈再喝酒”之说。久而久之,袁家场的糯米,小埠矶的米酒,闻名长江两岸,慕名者蜂拥而至。这两大产业对九儿潭集市的兴起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时间,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这里成为当地人和外来客商的贸易市场。清乾隆年间,九儿潭镇便应运而生,成为桐城县东乡八镇之一。其时,酒肆、米行、鱼行、牛行、肉铺、饭铺、铁匠铺、裁缝铺、茶馆、旅馆、脚店、庙宇、公廨等应有尽有;卜卦的、算命的、说鼓书的、杂耍的、招揽生意的等各显其能。人烟稠密,粮船云集,呈现出一派人物繁阜的向荣景象。

  九儿潭,在老人们的口中都说成是“狗狗团”或“果儿团”或“沟沟团”或“酒儿团”。东乡方言中“潭( tán)”读成“团(tuan)”。清康熙版《桐城县志》写作“狗儿潭”。清道光版《桐城续修县志》写作“九儿潭”。《枞阳县志》(1998年版)记述为:“九儿潭渡 该渡又名湴西渡。”其实,这个地名的演变不仅表明的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人文记忆,更是一段历史渊源和一种情有独钟的乡愁。

  九儿潭形成后,其岔口处伸入水中的矶头,形似狗头。其岔口叫狗头岔,其潭水叫狗头潭。传说狗头岔住有一户人家,靠在狗头潭摆渡为生。这家有五个儿子,在渡口嚣张跋扈,霸凌欺人。特别是外乡人说起过渡之事,恨之入骨,背地里骂他们是狗儿子。还编出了一段顺口溜:

  狗头岔口狗头潭,

  狗头潭有个狗儿子拦,

  狗儿子望人用狗眼,

  狗儿子只认钱来不认人。

  从此,“狗头潭”就变成了“狗儿潭”。这“狗儿潭”地名与邻近的“哈儿港”似乎有一脉相承之意。在九儿潭一分为二的横埠河,到横山矶头这儿,又一分为二,在东北一条支流上也有一个虾儿港渡。《枞阳县志》(1998年版)记载:“虾儿港渡 清代就有此渡。1958年后,由于圈圩河面变窄,行船困难,今为小渡。”渡口两岸有一条古街道,老人们把它叫做“哈儿港”。其实,“哈儿(方言有孬儿子的意思)”“狗儿”的意思并不都是骂人的话,有时也是大人对小孩子一种昵称的表达以及亲近和喜爱的表示。而“哈儿港”写成“虾儿港”并没有改变其意思,只是改变了文字,因为“虾”字是个多音字,读作xiā时,即为节肢动物,身上有壳,腹部有很多环节。生活在水里,即方言中常说的虾子。种类有虾皮、虾米;读作hā时,即为“虾蟆”,也作“蛤蟆”。

  “狗儿潭”改为“九儿潭”,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名,这与横埠镇左氏家族(此为宕左。横埠镇左氏有宕左、岗左之分)有关。元末明初,泾川左氏,迁居望城岗(今雨亭岗、左家岗、孙家岗一带)的蒋家宕(今为中义村左家宕)。明朝末年,左氏后人左出颖夫妇,又迁居横山附近的大朱庄。他们生养九子,均读书成才,且有几个儿子步入仕途,显赫一方。第五子左光斗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此后,左氏家族人丁兴旺,世代为官,势力强大,成为东乡大姓望族。他们在九儿潭周边购置田产、垦荒圈圩、拓展家业。九儿潭渡口从清朝到民国年间,几乎都为左氏家族把持。刘姓、章姓等家族曾因湖面、土地与左氏家族多次打官司,均以败诉而终。左氏家族在桐城县东乡的兴起源于左出颖有九个儿子,个个自强不息,为人称道。后人为了宣扬左氏家族便将此潭冠名为“九儿潭”。

  沧海桑田。如今的九儿潭,潭水渐枯,“潭”影不见。古老的渡口及繁华的街市不复存在,周边水域已变良田,稻花香里,蛙声一片。九儿潭的东西堤岸兴建了节制闸,南北堤岸浇筑了水泥预制大桥,三镇已变通途。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