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新华
行走在枞阳钱澄之故里——麦园,让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这里交通便捷上的区位优势,还有那诗意横流的田园风光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以及各种“乡愁记忆”扑面而来。
据家谱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某个秋日,钱氏迁皖桐九世祖如岳公(又名公甫,1466~1520),驾一叶扁舟,携一家老小,自老桐城东乡峦漕里(今枞阳钱宕上),逆江而上。舟过石矶头,见这里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淌着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神灵赛湖(当地人俗称西河)。若顺着那迤逦的风光西行,就见不远处山峦起伏,如九曲连环般的延伸至那丰碑样的大青山(后人俗称,何家大青山)。
初涉这片水域的如岳公,感觉面前的世界,俨然就是一处世外桃源,于是泊舟登岸。在捡拾柴火烧饭时,忽闻秋风中,桂香阵阵,甚是惊奇。遂踏香而去,见百步之外,一“C”形岗上,有六株水桶粗的桂树(谱说是唐宋间物),正在含羞喷芳。
公继而环顾四周,见渚烟四五里,皆无炊烟,唯西南向一虎形山坳里,几间草庐,若隐若现。饭后一打听,原来是居此已3代之久的几户柯姓人家。如岳公不由暗暗思忖起来:今遇此人间仙境,不知道是那代老祖宗积下了的阴德,感动了上苍而恩赐于我。顿觉,连日倦意尽消。遂决定,于桂香之畔,结庐筑舍,垦荒拓野,并因名“桂庄”。
行文至此,有读者朋友或许要问,钱如岳何许人也?经查家谱,他是钱如京(官明代户部、刑部尚书)、钱如畿(官浙江布政司都司,为捐资兴建枞阳钱家桥者)二人的一位堂兄,被后人尊为迁钱家麦园始祖。据家谱推算,为我上十六世远祖。
自古以来,水是生活,山则是一种信仰和精神依靠。一山一水,一天一地,一阴一阳,即人们所说的“天人合一”那种境界,其实就是浸润在山水之间,感受天地的精神。钱如岳得此风光旖旎宝地,果然,不出五世,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先后孕育了曾孙钱尔卓(又名钱志立,理学家),玄孙钱澄之(又名钱饮光、钱田间)父子文学大师。有六世孙钱欧舫(康熙年间岁贡生、方苞挚友)、七世孙钱旆(又名钱彭源,康熙三十四年二甲进士,官四川苍溪县令)等贤达名流。
随着分支析家,如岳公后人又相继在桂庄周边另辟了麦园、竹园、李坂、宗庄和底墩、青龙咀、(高岗)西田庄、(汴泗)钱庄等多个自然村庄。不过,在周边人们的口里,麦园这个地名,一直习惯性的被称谓是“钱家麦园”,大概是这里钱姓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原因吧。就像本地的“王家竹墩”“徐家大屋”“何家钟山”“汪家圩埂”等地名一样,除了带上姓氏称呼,还有居住地地貌特征。至于麦园这个名字的来历,恐怕要与这里的一位钱氏历史文化名人有关。
我们不妨去翻翻钱澄之的《田间诗集》,就见该诗集第88页,有首《麦园》为题四言诗,是这样写的:“青青者麦,荧彼东陂。翳翳松竹,卫以棘篱。岁聿云暮,华萼盈枝。有庐其下,先子所栖。 ”诗的大致意思是:绿油油的麦苗,染亮了东边的山坡。茂密的松树竹林,被荆棘拱卫成了一道天然的篱笆墙。一年时光将尽,华萼花也开了满枝头。这里原来有座房子,那是先人曾经居住的地方。
这首诗的前三句,是对“麦园”周边的景色作了简约描写,而最后一句才交代了这里是故园,是父辈们和几位逝去的兄长曾经栖息的地方。我们不难理解,这是一种触景生情。当年,诗人离开家门时,父母和兄弟们都健在,如今,物是人非,亲人相继离世,只剩下这孤零零的园子,诗人难免有些伤感。当然,从史学角度看,可见麦园这一地名,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有文字记载了。
钱澄之笔下的麦园,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应该还是有印象的。儿时的我,常在这园里割草、砍柴、玩耍。那时,虽然没有了“青青者麦”,但残垣断壁式的土筑墙遗迹依旧可见,靠近山脚下那一簇簇茶杯口粗的毛竹,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园里的那些过往。
记得当年,一些老辈人,曾指着这竹子对我说:小伢嘞,你可晓得哟,这些竹子据说是从前田间公(这里指钱澄之,乡人习惯这样的敬称)栽种的。也不晓得么话,自从他反清复明起义失败后,这里的竹叶上面就开始渗出血一样的水滴,久而久之,这片竹林也就渐渐的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虽说这只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故事,但从另一种侧面证实了,田间公当年的一种家国情怀与远大抱负。
上世纪60年代末,钱如岳后裔已超过千人(不含外迁人口)。政府区划部门根据其人口规模和钱澄之父子历史文化影响,依其故居麦园庄名,将当时的行政村和当地小学,分别定名“麦园村”“麦园小学”,在其村名一直沿用到2005年并村时方止。而“麦园小学”校牌,在40多年前,我曾见过,当时是被某校长放在床上用着垫板。上面是白底黑色行书字体,据说是当地乡贤钱觉先老先生所书。
些许有人要问,既然“麦园”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名,那么又为何变成了“麦元”?呵呵,这主要是受限于后来,那些乡村工农干部没有什么文化,只是图自己一时方便,竟将麦园写成了“麦元,导致后来以讹传讹,这就不足奇怪了。好在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地名规范化重要性,正在规范地名用字,纠正了以前错写误写的地名。如县城银塘东路5路公交车“麦园站”,手机腾讯地图上,也可以见到麦园村这一规范性地名。
再说点题外话,仅以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普查时,因错登漏登而闹出了不少笑话。譬如,把人家母女俩的年龄,却错误的登记成了姐妹似的年龄。至于写错姓名用字的现象,则更是举不胜举,如把钱光明却写了钱元明,把吴长乐,写成了吴专乐。这一错,就错进了身份证和户籍档案,成了被登记人的终身憾事。唉,这样的糗事,不提也罢!
附【如岳公传】:公甫公,讳如岳,鹏公长子,由峦漕(今枞阳宕山)迁石矶头桂庄。有桂树六株,皆唐宋间物,庄以得名。公倜傥有气岸,遇事不平,辄慷慨当前,无少回护,以是为仇家所陷,与从兄如山几罹不测云。祖、父相继早逝,公年才十九,诸弟孤弱,惟时家政一主于从祖绍公。然卒,能抚诸弟以自振者,公之力也。相传公有膂力,尝随众猎,小憩路左,有虎突至公前,徒手格杀之。然卒自秘匿,未尝以力闻云。 (录自《七修流光宗谱》传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