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豸岭吴家大问事的

时间:2022-05-12 09:28:52

  吴正卿(1864—1948),名南嵓,字炳麟,号正卿(亦作振卿),居桐城东乡豸岭(现枞阳县金社镇金渡村)。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吴惠泉是诰封奉直大夫,其母金氏是诰封宜人。吴正卿年少时聪颖好学,被推荐到国子监学习,获五品官衔,任江苏候补巡检。

  清朝光绪年间,他回家乡担任豸岭吴氏族长,主持桐城县豸岭吴氏(西股)第八次修谱,于1911年付梓出谱,主持并复修豸岭吴氏总祠堂。

  吴正卿具有睿智的目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1896年在位于白荡湖之滨、灵山脚下的豸岭吴氏宗祠开设务本学堂(即今天金社镇竹湖小学)。对豸岭吴氏子弟免费教育,成为一所吴氏族学。(竹湖小学被列为枞阳县境内办学历史悠久的小学之一。)

  他不仅关心家族子弟的教育,而且积极支持桐城东乡区域教育事业发展。1905年高甸吴汝纶侄女吴芝瑛秉承父母遗命,将其全部家产,值银万两,悉数捐出在浮山之南鞠隐山庄所创办私立鞠隐小学。私立鞠隐小学为当时桐城之首创。吴正卿联合县内教育名流房秩五、方达夫、方培卿、吴聘臣、施乐衢、吴健吾等7人组成校董会,以吴健吾为主任,制订校章、宗旨,呈报桐城县政府备案,经批准按章施教。

  1924年浮山中学建校之初,吴氏一些子丁根据《浮山志》中的一句“浮山为吴家的家山”的记载聚众而来,手持器械,口出恶言,不准校舍工程开工,扬言“吴姓是浮山的山主,华严寺的地皮是吴家的。”在这“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关键时刻,房秩五一方面立即派人去请豸岭吴氏族长吴正卿,一面安排校方备办酒席招待吴氏子丁。房秩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前台与来人进行交涉,史恕卿在后台接待来客,做了大量的说服劝解工作。

  吴正卿来浮山后,立即召集吴氏有头面人物商议,吴正卿说:“房秩老办学校为了乡里造福,为大家培养子弟,这一善举,理应支持!”又说:“房秩老看准的地皮,早晚都是他的,不给行吗?不如做个顺手人情,写个《送帖》送给他好了!”在酒席上,吴正卿宣布:“今天的酒席,算是我们吴家请房秩老诸位的,不劳各位破费了。”在吴正卿的说服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一场阻扰浮山中学建校的风波就此得以平息。

  据传吴正卿在民国时期担任安徽省参议员,他关心民众的疾苦,时常帮助处理桐城东乡、南乡的民间纠纷。吴正卿的名字与成语“正襟危坐”的“正襟”二字同音,加上他处理乡邻纠纷时的公平公正,被人称为“吴正襟”,别称“吴家大问事的”。

  桐城、枞阳分开置县,民间呼声由来已久,民国时期达到高潮,但均未实现。1927年,吴正卿积极支持仪山陈澹然向当时省政府上《桐城东南乡另设县治呈启》,奔走相告要求将原桐城县东、南两乡另设新县(拟名新桐县),但上呈拖延无果。呈文中涉及建县的区划及治所,竟与解放后设立的枞阳县基本相同。

  数百年来,豸岭吴氏有“耕灵山而渔白荡(湖)”的家训。吴正卿在担任豸岭吴氏族长期间,崇文尚武,不仅兴办文化教育,推广豸岭狮子灯等曲艺表演,而且大力推广桐城东乡武术,豸岭吴氏子弟大多能文能武。

  解放前,整个白荡湖及其水系归豸岭吴氏管理。1933年冬,老洲镇境内的源子港万安闸拆除,吴正卿发起新建王家套新闸,调节内河与长江的水位,大大减少了桐城东乡洪涝灾害发生。

  吴正卿管教子女有方,子女成龙成凤。其爱婿史尚宽曾任中华民国立法院法制委员会委员长、考试院秘书长、总统府国策顾问、考选部部长等职,参与编纂《民国民法典》,独立编纂《民法全书》六册卷,被学界誉为“中国民法第一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