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顺
方言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是界定区域亚文化的参照,是文化交流和整合的重要手段。方言的地域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国长期大一统的历史中,方言的地区迁移以及彼此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时有发生。
枞阳(包括桐城)方言是江淮官话。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是很独特的一种方言。它既不同于北方的中原官话,与南方相邻的吴语和赣语也有很大的区别。
今天这里说的是枞阳方言中一种奇特的词缀现象,即“子”与“在”字嵌入语句中。例如“在”:
1、你说了半天,我都没搞清楚,到底什么回事在?
2、这件事说子再多都没有用,你还跟他啰嗦什么在?
3、那东西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你把它放在哪里在?
以上“在”表疑问,相当于语气词“呢”。
4、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实在走不动了,你在前面走慢一些在!
5、你出牌慢慢吞吞的,快点在!
6、这些好吃的水果,都是为你准备的,你吃在!
以上“在”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吧”“啊”。
在这一点上,枞阳方言周边的桐城方言都不一样,桐城方言用“啥”,而且与黄梅戏也有出入。如:
“哎,你这个老几,你看灯就看灯嘛,你把两个眼睛看着我老婆做麽事噻(啥)。”(黄梅戏《夫妻观灯)
“小六,线纱可卖掉了噻?”(黄梅戏《王小六打豆腐》)
如果是枞阳方言,这里的“噻(啥)”字则为“在”。
再如“子”:
7、临走时,外婆将他的手拉子不放。
8、你是站子写字好,还是坐子写字好?
9、文艺汇演时,我硬子头皮,上子台。
以上“子”字表示动作的持续,相当于助词“着”。
10、昨个晚上,我梦子一个怪梦。
11、你们吃吧,我吃饱子了。
12、水果店里的西瓜早卖完子了。
以上“子”字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助词“了”。
13、他期中考试数学考了满卷,高兴子不得了。
14、那个要饭的乞丐,瘦子皮包骨头。
15、哪个小时候在父母面前不是惯子要上天?
以上“子”字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补充,相当于助词“得”。“子”字的以上用法,不只枞阳独有,在周边的庐江、安庆、池州方言中也常见,只是这些地方读做翘舌音“之”。另外,苏州吴方言中也常见,取用的字是“仔”,如“我刚刚吃完仔饭”“你把我吓仔一跳”。由此可见,枞阳方言也曾受到了吴方言的影响。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