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啰啰——啰——啰——”饲养员话音刚落,猪圈里乌黑的老母猪带领十几头漆黑的小仔猪哼哼唧唧地从圈舍里涌向猪槽;另一间几头遍体乌黑、膘肥体壮的公猪抻颈抬头嗷嗷叫唤。走进枞阳县黄公山下的“枞阳黑猪”保种基地,时时见到这温暖人心的一幕,枞阳黑猪——枞阳人的老朋友。
清道光七年《桐城县志》:“本处所产者,皮薄味胜,自濠寿(猪)来者,皮厚不美,故有乡猪、淮猪之别”。乡猪:枞阳黑猪,体型中等,其形“马脸、狮脸、羊眼、大耳、背平臀部大”。新中国建立后,被列为上等猪出口前苏联。1985年,县示范农场对种猪进行了提纯保种工作。2011年,入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该猪分布在枞阳周边的桐城、铜陵、贵池等市县,中心主产区在枞阳,故名。
枞阳黑猪系江海型猪,在枞阳沿江、沿湖地带长期适应选育而成的肉脂兼用型猪种。具有耐青粗饲料,抗病力强,肉质好等优良特性。从地域分布上枞阳黑猪主要介于淮猪和六白猪之间,从体型、肉质、繁殖、遗传等方面都明显区别于该两种类型。
“富不丢猪”是枞阳人的祖训。枞阳人家家养猪且有一家养几头猪的盛况。枞阳黑猪耐粗饲、多胎高产、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等优良遗传基因。无论是圈养或散养,枞阳黑猪少发病。外来猪种与枞阳黑猪杂交后,其杂种猪发病率也比外来种猪发病率低。
“陈瑶湖窠猪自拱自食”这是枞阳人的俗语,生动而形象的说明枞阳黑猪独自求生、野外生存的能力。正因为枞阳黑猪耐粗食,且多来自于湖滩、堤埂的青草饲料,所以肉质肥嫩皮薄、瘦肉多,五花七层、色泽鲜艳,汤沸肉烂、味醇美。烹调时不添加佐料也香气扑鼻,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之美誉。
提起濒危物种保护,人们会想到珍禽异兽,殊不知司空见惯的枞阳黑猪也处在灭种的危险中。近年来,省成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对枞阳黑猪有政策和资金扶持。枞阳黑猪纳入地方特色品种,2009年入选《安徽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6年,列为安徽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安徽翠平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抓枞阳黑猪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成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主体。现建成标准化猪舍7栋,存栏能繁母猪200头,种公猪18头,其中枞阳黑猪种公猪14头,种母猪100头。
在枞阳猪肉市场,市民将枞阳黑猪肉称为“土猪肉”或“本猪肉”,外地大型养猪场运来的猪肉称为“洋猪肉”。前些年,为买到一斤“本猪肉”,要和卖肉师傅套近乎,还要多出价钱的。现在好了,有政府的扶持措施,枞阳黑猪将永远地行走在枞阳的村庄、湖畔、湿地上。(章乐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