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体育志》:在传统武术中,东乡武术排名第二,仅次于“九华山拳”,但它名声与武艺水平,当列安徽省榜首。
“武不过东乡,文不过南乡”,这里的东乡、南乡即是现在的铜陵市郊区、枞阳县地域。
《周潭镇鹞石周氏宗谱》记载,其祖“文一讳仕龙……武有三十六翻身,七十二变化之妙术……设馆授徒,而四方远近者争师之。”《章氏族谱》记载,大山章氏,祖居福建蒲城,其祖章仔钧系唐朝武将。唐末有一支人迁居安徽泾县马原,有天武、天禄兄弟二人由马原迁周潭发洪山,时人丁兴旺,习武风炽,代有武术高手。后因章、周世代联姻,两姓武术经交流、扩散、融合,成为东乡武术的主流。时东乡各家族为维护各自宗族利益,不惜钱财请武师、办武堂,推动了东乡武术的发展。清初,以周潭为中心的周边村庄居民都争相习武,遍及整个东乡,遂形成“东乡武术”。
明清之际,东乡武术南北拳种包容兼收。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创造出新拳种,举手投足都显高深功力,生产生活工具都是兵器。看似朴实无华,但精妙绝伦,一招制敌,出手便是绝杀。时流传“畈畈有好田,村村有好拳”的乡语,可见东乡武术之盛况。
清道光年间,皇宫内有贾姓侍卫官,精武艺,好女色,因与宫女有染,被驱逐皇宫。他逃落九华山,剃发为僧,收徒习武。但恶习难改,贾和尚建地下暗室,诱奸进香妇女,百姓深受其害。山下黄姓长者久谋除此花僧,到桐城东乡向打抱不平的武林高手求助。东乡遂选派三十六名武师打扮成香客进入九华山,各人施展生平绝学,一路过关斩将,将恶贯满盈的假和尚全部剿灭。从此,“三十六名教拳打九华”的故事在民间传播开来,东乡武术名声鹊起,威震南北。
清咸丰年间,东乡几大家族联盟与太平军展开对决,几场殊死搏斗后,三十六名教及大多武术高手死伤殆尽。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后,习武风气一落千丈,武术套路湮没失传,教者不教,会者不练,东乡武术渐趋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东乡武术获得新生,武术由战场转向体育场,由防身转为健身。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武学文化,复兴东乡武术,在2013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东乡武术”被评为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章乐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