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飞。”一句方言俗语,把热闹喜庆的乡风乡俗延续下来了。
正月初七是人日,所谓人日,即是人类的生日。枞阳人很是看重这节日。这一天,一家人恪守古训不出远门。但初七日还是春节喜庆的高潮,人们又是如何欢度的呢。
这是很多年前的一幅画面:王大爷家院墙里,一根木头加在拐角的砖墙上,木头中间吊一杆能称五百斤的大称杆。一生产队的老老少少都会赶到这里,称称体重。谁双手握紧秤钩,悬空双脚,王大爷拇指和食指夹住系秤砣的绳子迅速移动,就能报出谁的身体重量。与去年相比较,他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隔壁黄毛扳着手指叫唤:今年长5斤啦。一群人看着他笑,他也心满意足地傻乎乎笑。狗卵子围着王大爷的三间草屋转圈子,他一边跑一边喊:你这是迷信,还炸鞭炮。她奶奶拿着一小挂鞭炮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撵。狗卵子弟兄一人,每年称体重,他奶奶都要放一挂小炮竹。今年,他说他上学读书了,还要什么菩萨保佑,自己可以保护自己了。他跟奶奶赌气,再放鞭炮,就不称体重了。
如今,在乡下初七日还是很喜庆热闹的。
称体重,荡秋千;登高处,祈愿景。
“人日荡秋千,寿长赛神仙。”到枞阳乡下走走,随时可看到居家大门前的又粗又大的歪脖子树上,挂着一根粗麻绳,麻绳两端系住一块木板的两头,这就是一个天然的“秋千架”了。小孩子坐在木板上,可以悠哉悠哉地荡秋千。偶尔,还能看到老奶奶、老太太坐在上面荡秋千呢。
枞阳人的秋千架与别处,与古时有点不同。秋千绳用洋红色的颜料水染着或用长条形的红纸包裹一截,说是避邪、避灾、避险。荡秋千时身体是悬空的,应该是避免事故发生吧!小孩子荡秋千呢,还要穿着初一早上穿的新衣服、新袜子、新鞋子。这有什么讲究和说法,也没有人知晓了。但穿着花红柳绿的小孩儿坐在上面,由另一根绳索牵引着,一拽一放,身着花衣的小孩儿如蝶在悬空中荡来晃去,真若一只展翅飞翔的小燕子啊。这是她抵风踏浪的起步,独闯天涯的开始。
老年人荡秋千,养腰,腰不痛;小姑娘在荡秋千,小伙子也在荡秋千,他(她)们越荡越高,越荡越远。(章乐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