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少有闲时月,四月插秧正当时。
立夏时节,春风浩荡,旭日初升,田野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噼里啪啦”的炮竹声,那多是种田的庄户人家开秧门祭祀秧神燃放鞭炮的声响。
在一片嫩绿秧苗田的田埂上,一群男女老少在进行开秧门祭祀。一个木质的托盘里,有三牲碗摆放其中,碗边有斟满的酒杯、茶杯,整齐的竹筷。一切祭品安放妥帖后,有年长者点燃一摞黄表纸、一炷香,燃放一挂炮竹。家庭主人或种庄稼老把式立于田埂面向秧田作揖磕头,祈求土地神、秧神保佑秧苗茁壮成长、无病无灾喜获丰收。
祭祀完毕,家庭主人或种庄稼的老把式健步下田,在蓄满水的秧田一角,伸出满是老茧的双手郑重地拔起第一株长势良好的青秧。旋即,右手撩秧,左手接秧,当左手握紧一把秧苗时,再左右手互动,用秧草把拔起的秧苗系住,就成了一个秧把子,这秧田的秧门便是被打开了。于是,大家一起走进秧田,一株株嫩秧紧随其后被连根拔起,洗去粘根泥,扎成秧把。翠绿的秧苗便从这打开的“秧门”里走出来,成了待嫁的妹子,嫁到各自的“家”中,在那里扎根生长,散支分蘖,开花结果。
此前,秧田的“门”当是关闭的。从浸泡一粒种子开始,到撒入秧田里落根,秧田里就关起了一道门——一道为孕育稻籽生根发芽的门。它关住的是一田稚嫩的春,一片嫩绿的春。春色满田关不住,春天的大门敞开了,嫩绿的秧苗走进了一片白花花的水田里。
插秧时,一般也是种田老把式先下田插第一趟秧。下田时先移右脚下田,以示风调雨顺。新手和娃娃们只能运送秧把、撒秧把,最后下田或补田拐。撒秧把子要均匀,不能打到人身上更不能在人的头顶上穿过;传秧时,只可把秧把子丢到对方身边,忌讳对方用手接住。因“秧”与“殃”同音,秧把子碰到人身上即有“遭殃”之意,于人这一年运气不佳。
当天拔的秧要当天插完,不能留秧过夜,这叫“不插隔夜秧”;收工时,一块田一定要插完才能收工。即使天黑了,没秧把子,也要再拔些秧把子来,把这块田插完,这叫做“不插破田”。
栽下的秧苗虽整齐划一,也有凌乱之状,这不碍事,有温和的阳光沐浴,柔和的春风抚慰,一夜功夫,他们就昂首挺胸、喜笑颜开了。
有时候,新手插秧,由于力度把握不均,第二天可能有几棵秧苗漂起来,漂在水面,于是,就要补插秧苗,俗称“补秧苗”。
有“开秧门”就有“关秧门”,栽秧的最后一天或最后一块田叫“关秧门”。关秧门时,还要留一束秧禾栽插于田角,俗称“稻囤”,喻丰收在望。(章乐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