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郊区周潭七井村,在通往竹山村民组的公路边矗立一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碑。墨色厚实的大理石石碑犹如前往地下通道的一扇暗藏机关的大门,不经意间的手指碰触,让人走进了商周的村落。
村庄是篱笆护围着。篱笆上杂草和藤蔓攀爬其上,似一堵绿色城墙。推开竹木混编的栅栏门,是一栋栋低矮的用芭茅草搭盖的茅屋。篱笆与茅屋间是一片菜地。在一长排草屋中间有一条小路向村里延伸,穿过三五排草屋后是一大片空场地,中间有个大土墩子。一群老人、小孩围在大土墩子旁晒太阳。有的老人双手拢在袖子里,有的双手捂着黑而粗糙的泥火球;一群衣不遮体的小孩子在土墩前“舞枪动棒”的玩耍游戏,不时遭到老人训斥。“盛酒的方彝出炉啦……”不知是谁的一声呼喊,只见老人们纷纷站起来,一群孩子跟在大人后面一窝蜂地向村庄北边跑去。
村庄北边的尽头,是三五座烟囱矗立在山脚下。过涧沟地势平坦,一群光着膀子的男人,有的握铁锹、有的手握钢钎、有的手握铁锤站立在一座火炉的周围。只见炉膛里火苗闪烁,烈焰腾空,浓浓黑烟从烟囱里飘向天空。四位光膀赤脚的汉子站在炉膛的四方,将手中的钢钎插入一个红艳艳的类似“铁柜”的孔隙里,只见领头人一声怒吼:“一、二、三,起。”“铁柜”稳稳地落坐在四位汉子手握的钢钎头上,被四位汉子从炉膛里抬到地面……
1987年7月,周潭七井村村民在取土时挖出这“铁柜”,这个沉甸甸的大家伙,重达11.5公斤。后经专家鉴定:兽面纹青铜方彝,是国宝;在安徽省是首次发现;全世界仅此一件,且为本地铸造而非输入品。上世纪九十年代,青铜方彝曾被选送参加故宫博物院举行的“中华文物精华展”。在汤家墩,陆续出土锛、凿、镰、镞、臿等青铜器,文化层中还发现大量铜矿石原料和铜液渣等冶炼遗迹。
汤家墩,是先民们的居住场所,是他们的铸铜作坊,他们掌握并具备了冶炼、制造青铜器的技术和能力。但是,又是谁主持铸造的呢,又是谁曾拥有、使用的?那精美的兽面纹、蕉叶纹、鸟纹、蝉纹、夔纹,均以云雷纹衬底,可以看出铸造者的别具匠心和工艺水平。揭开它沉重的盖子,似乎还闻到里面散发出的酽酽酒香。这就是青铜的味道,五谷和大地的味道。
枞阳县铜矿资源丰富,是较早进入铜矿开发阶段的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就已采矿、冶炼、铸造相结合的开发铜矿资源了。其境内发现的矿冶遗址,为研究夏、商、周三代铜矿原料产地这个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信息和资料来源,对探索长江流域青铜冶炼技术的起源和文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章乐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