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一个小镇的抗战文化大弘扬

时间:2022-07-01 10:01:32

  2013年“七一”期间,枞阳县陈瑶湖镇隆重举行了中共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烈士墓重修竣工仪式。这是该镇的地方政府与民间力量大力保护与弘扬抗战文化的又一重要举措。

  拥有5.1万人口的陈瑶湖镇及其周边乡镇旧时是桐城县的东乡。1940年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来陈瑶湖,组建了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并亲任团长,在水圩村谢家祠堂召开成立大会,利用20多万亩芦苇杂草丛刊生、菱角茭白满湖、鱼虾莲藕丰富的陈瑶湖(解放后围湖造田,湖面成为3万亩)与日伪开展斗争,开辟了桐东抗日根据地。10月,成立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桐东八乡参议会同时在谢氏词堂召开,成立了桐城东乡政联合办事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同年12月改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王光钧为区长,区政府驻谢氏祠堂,同时成立了桐东区人民参议会。1941年2月皖南事变后,一部分新四军突围来到陈瑶湖地区,日军误以为新四军军部移到桐东,便与国民党顽固派相呼应,于2月15日派出3000名日伪顽从青山、龙王咀、横山头及对江的大通等向陈瑶湖地区大举进攻,发生了著名的“陈瑶湖之战”,鲁生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击倒在湖水中,壮烈牺牲,后安葬在陈瑶湖畔的东嘴头。桐东抗日根据地一度失守。4月,新四军七师直属五十五团团长谢忠良和政委黄火星率500余人来桐东恢复了抗日根据地。此后,中共沿江地委驻扎在陈瑶湖的湖中小岛,并在此设立货管局、公安科,一直坚持到1944年2月。桐东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七师与五师联络的重要通道,成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皖中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第七、第九两个支队在此发动渡江战役提供了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解放后,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和鲁生烈士墓先后被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单位,1984年县民政局与原陈瑶湖公社共同为鲁生烈士墓立碑。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谢氏祠堂1723年竣工,已有290年历史,为典型的“三间穿堂”式徽派建筑,东西长45米,南北宽43米。主体建筑为三进,即前厅、中厅(正厅)和后厅,地面是用细沙石掺和羊角藤水、糯米浆汁捶制而成,经久耐用,至今仍光洁如玉,并暗含多种色彩,左右分别为宝树堂、节孝祠。正厅八根粗大的圆柱均系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原木(俗称“白果”)。在解放后的一次文物普查中,被省文物专家称为“规模宏大,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皖江北岸第一祠”。

  但我们从几张拍摄于2006年的旧照片中发现,谢氏祠堂历经几百年的风侵雨蚀,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扫“四旧”的破坏,已经残破不堪,部分建筑已坍塌,特别严重的是正厅大殿西侧已柱毁梁断、砖残瓦碎。

  然而,我们来到旧址时,大家的眼睛不禁为之一亮。旧址门前新立起一块巨石,上面“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几个镏金大字,雄浑苍劲,巨石背面刻着安徽省文史馆员、作家谢采筏撰写的铭文。旧址建筑恢复成原来的白墙青瓦、翘角飞檐,一派古朴素净,庄重肃穆。旧址内的三厅、宝树堂、鼓乐楼等一切的一切,也都是旧时的模样,却又焕然一新,穹顶、梁柱色彩多呈,却又协调柔和,特别是梁柱之间原来镂刻的指日东升、加官晋爵、状元及第、魁星点斗等蕴含丰富的人文典故和历史事件的木雕,技法精湛,重新修复并涂上色彩后,更加栩栩如生,堪称一绝。

  同行的陈瑶湖镇汪副镇长告诉我们,近年来,当地镇政府组织专门班子对桐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文化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并邀请安庆市、枞阳县党史办和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前来考察,先后形成了《桐东抗日根据地评述》、《桐东抗日根据地旧址》、《闻涛起雄心,誓荡敌伪顽》、《一座祠堂的传奇》等文章,在省、市、县各级报刊和网站上发表,从不同角度为保护这座既有珍贵建筑文物价值,又有光荣抗战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呼吁。与此同时,在地方政府的号召和组织下,以水圩村群众为主,于2007年4月成立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民间募捐活动,先后募集资金200多万元,其修缮项目经枞阳县有关部门批准,有着多年修缮建筑文物经验的皖南一家古建公司承担了修缮施工任务。根据文物部门“修旧如旧”的要求,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貌。地方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引起了枞阳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县有关领导多次到实地进行考察和调研,积极呈文申报“省保”,2012年6月,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氏祠堂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公布为安徽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旧址木结构的西厢房里,我们见到一群工人正在打水泥地坪。汪副镇长介绍说,这里正在建设桐东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文物陈列馆(以下简称陈列馆)。陈瑶湖镇党委政府为了不忘国耻,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保护和弘扬抗战文化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将建设陈列馆和修缮鲁生烈士墓列为今年镇政府十件实事。县文物管理部门很快予以批准。陈列馆仍由地方政府和民间共同筹资建设,文物收集整理同步进行,7月可完成布展。

  鲁生烈士墓位于红色的陈瑶湖畔,斜对面是花园初中,与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直线距离一公里。汪副镇长拿出一张旧照片,但见原来的鲁生烈士墓局促一隅,碑文已经脱落模糊,墓周围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且处在低洼处,一到雨天,墓地便浸泡在水里。今年七一期间,鲁生烈士墓重修工程竣工。墓区扩展为宽9米,长24米,墓前建成了大理石面层的瞻仰广场,广场周边栽植了松柏,拾三级台阶而上,当地传统的烟泡坟茔改为标准的烈士墓样式,圆形的墓冢高高耸立,墓冢前竖起了重达2吨的青石墓碑,正面刻着“鲁生烈士之墓”,背面刻着“重修碑记”。“惟斯墓园,景雅物新。后辈子孙,景仰观瞻,继往开来之心,必跃跃萌发;振兴中华之志,当耿耿牵怀!”据了解,鲁生烈士墓由该镇政府全额拨款修缮。

  陈瑶湖镇的山水草木都铭刻着抗战历史的深刻印记。今天,陈瑶湖镇以一个小镇的政府和民间力量,如此给力地保护和弘扬抗战文化,让我们坚信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爱乡爱国,自强不息!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