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龙虎诸山的涧水,潺湲而下,于火龙岗前汇成溪流南下。遇强降水时,山上泥石俱下,陶家油坊处河床,冲得宽且深,磊磊大石,乱铺其中。

先前,河水出陶家油坊,不是现在的往东南流,而是向西折往百里秋,沿陶庄山冈冈脚西南流,于百里秋南稍,入白荡湖。
陶庄山冈正北对柳峰山,是为柳阳。如若你无意中来此,你定会惊诧:这里竟有一条保存相对完好的古街——柳阳镇街!
从山冈东南端起,一块块长条麻石板,首尾相接,曲折而下,至西北冈底小桥处,长未及百米。麻石板两侧斜铺细石,宽不过八尺。两边店铺,参差排列,檐牙差互,颇有曲径通幽交错之美。
只是今日,古街寂寂。那曾经光鲜亮丽的店铺门窗,风侵雨蚀,已霉黑朽烂;那曾经气派显眼的梁柱墙瓦,无人撑持,半歪斜坍塌。荒草蔓延的街道,或紧扃门窗,或改建新宅,或任其颓圮。

关于柳阳古镇,在《白杨陶氏七修宗谱》人物传里,捡得片语:“岁辛酉,督建柳阳镇于里中”(《陶完美公传》),知该镇建于1921年。按常理,此时西面的石溪街已衰落,而东面不足一公里的项镇铺街正当兴盛,是不该大费周章于此地别创一镇的。在《福喜公传》里是这样记载的:“公尝以振兴商业,挽回利权为当今之急务。始也,创建柳阳镇,开辟码头,设立商店,货财殖焉,宝藏兴焉。此为裕国利民之政策。”家谱未免溢美之词,民间却盛行另一版本,说是当地陶姓与项镇铺街上的汪姓闹了矛盾,一怒之下,重建新街,不许陶姓上项镇铺街,亦不准汪姓来新街做买卖:怕是比较接近真相的。
不知柳阳镇街兴盛了多久,它终未能与近在咫尺的项镇铺街分庭抗礼。
下街口,即是那条流经百里秋的古河道,此处当年“地当孔道”,行人车辆众多,在柳阳镇街兴建前便有古桥,此时已是“年湮代远,倾圮无存”,可见清代此处有桥。伴随新街的兴建,陶姓族人在福喜公与乐园公的首倡下捐金重修,时亦当在1921年。
桥为单拱石桥,全是麻石条垒成。南北两边原有长长的引桥,形如卧椅。后因河水改道,新街衰落,桥的作用废去,两边引桥悉遭破坏,今仅拱桥存焉。
桥名“女儿桥”,正楷繁体,字迹仍清晰镌于拱顶两边截面上。其名何由?未见文字记载,询之当地长者,或不知,或语焉不详,只好留与后人去揣测了。
想当年,桥畔杨柳依依,麻石板街道上,人们熙来攘往。而今,古街里吆喝声远逝,女儿桥上苔绿草深。残桥空街,两相寂然,又似在无声诉说着如烟的过往。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