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闻萍
2020年的立夏日,我拍摄过桃山,写了点文字,引发了母亲很多的回忆和读者的一片赞许。时日在姨妈家吃饭,偶然谈及桃山,表弟一时兴起,邀我再择良日,行走桃山,寻找根脉。
谷雨后的桃山,山峦起伏,翠绿蓊郁。小草和树叶像似出浴的仙女,清秀婀娜,散发着阵阵体香。漫山遍野的金银花似顽皮的小孩,缠绕着大树,爬上树冠,丰盈的藤蔓开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小花,像一排排珠帘,挂在树上;又似一帘瀑布,倾泻而下。扬扬洒洒,随风飘动,把浓浓的清香喷洒在山谷里,弥漫在桃山的每个角落,因此,谷雨季节的桃山是香的。
驱车至钱铺白山林场,徒步翻过白石岭,岭下的桃山水库,库水清新,波光粼粼,两山倒映水中,美不胜收。水库很安静,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静寂,只能听见山风习习吹过,连小鸟也不敢大声鸣叫。虽然有点逆光,拍摄条件不佳,但我还是忙不失机地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走过水库大坝,表弟提议我们不走水库旁宽阔的水泥路,而是沿着儿时印象中的小路探索前行。走进遮天蔽日的丛林,一股清新的空气裹杂着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沁入肺腑。走过一段羊肠小道,有一段下坡路,桃山人用砼土浇筑成了人行台阶,弯弯曲曲,层层叠叠。深涧里升腾的薄雾萦绕丛林,掩没了台阶和涧上小桥。我们行走在这九曲回廊般的石阶上,仿佛步入天庭,飘飘欲仙。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天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播撒希望的季节。桃山人开始春播了。山谷里油菜泛黄了,似用慢门拍摄的一湾瀑水,浓烈而奔放。幼嫩的秧苗已被育秧人掀掉了被子,颤颤巍巍地躺在母亲的温床上,似乎感觉有点冷,又似十分清秀腼腆的少女,遮遮掩掩。身处此境的我,顷刻间仿佛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我,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回到了娘家,温馨而倍受宠爱。
村口站着一位老婆婆,眺望着远方,像似在期盼着儿女的归来。老公公悠闲地靠在门旁,守着亲情,等待欢聚。奶奶在溪涧洗着孙子的衣服,大白鹅引颈高歌,鸭子戏水游玩,老牛也趁机泡个澡,养养精神,准备开始忙碌辛苦了。
刘宝中老师是我在网上认识的一位桃山网友,听说我到桃山采风,主动放弃了家中的农活,全程陪同我们拍摄采访。刘老师为人热情好客,安排了午饭,又做向导,向我们讲解刘姓的家族史,使我感动,受益匪浅,深深感谢刘老师。
在桃山采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村庄美。村容整洁、得体、大气而又不失古朴,是一种现代与古典相融合的美。
第二印象是古树多。几百年的枫树、黄连木、石楠(避火珠)、水桦木等比比皆是,而且都保护得很好,村口的那棵黄连木树已有五百多年的树龄,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忠实地守护着桃山。曾经也遭受风霜雪雨的侵扰,树干一分为二,但这株老黄连木在桃山人的精心照护下,依然枝繁叶茂,站立村头。
水秀是桃山给我的第三印象。桃山的水系有自己的特点,我国的水流特点是西水东流,而桃山是东水西流,水源来自东面巍峨的牛角尖和白山山脉,汇聚流淌至地势平缓的西面狂狮河。源头活水,甘甜清爽,滋润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桃山人。
印象之四——茶香。说到桃山,不了解桃山的茶叶,等于你没来桃山。刘小年就是桃山制茶人的代表。四十八岁的刘小年是土生土长的桃山人,十九岁外出打工,凭借一手较好的油漆技术,在浙江打拼出了一片市场,夫妻俩勤耕细作,每年也能纯挣二十万元左右。但他没有忘记桃山,没有忘记桃山茶。工余时间,他潜心研究西湖龙井茶的做茶技艺,上山看摘茶,下山看制茶,进茶叶研究所求教。他的爷爷是桃山第一代制茶人,曾经在黄山太平帮人做过茶叶,有丰富的制茶经验和过硬的做茶技术,曾经得到爷爷制茶技艺的真传。为了满足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过高的需求,刘小年在总结西湖龙井和太平猴魁制茶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的口味,层层把关。选优质茶种,植适宜山场,喷无害农物,施绿色草肥,摘一芽一叶青棵,二度筛选,三步烘烤,他严格要求,精做到位,从不含糊。不求产量多少,只求茶质优精。他说他如果以茶叶为家庭经济来源是满足不了家庭开支的,他是爱茶,才这样一丝不苟地去做。这就是桃山人,也是桃山人做事做人的精神。
结束了一天的拍摄采访,刘宝中老师带我们参拜了桃山刘氏先祖的墓地,我伫立墓前,聆听刘老师的解说,了解了先祖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读懂了新一代桃山人的开拓精神,心中油然而生敬意。哦,原来我寻找的根就在这里,在桃山一代一代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里。
再见了,美丽富饶的桃山。愿你走出桃花谷,奔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